國際油價七月後反彈,讓原本第二季認列龐大跌價損失的塑化股,第三季可望出現回沖利益,其中PVC受惠供給減少和中國保障房需求,後勢最值得注意,華夏、聯成將是最大贏家。
不過三周的時間,國內九五無鉛汽油就漲了二元,相信不少人又要為油價上漲的問題而抱怨連連。如果再看到國際原油期貨的報價,布蘭特原油報價則從八十八.四九美元漲到一○八.一八美元,漲幅逾二二%。
原油價格的上漲,將會對其下游的石化上游、中間原料以及泛用塑膠產品價格帶來激勵,尤其當這些產品歷經五、六月分大幅下跌,經銷商與下游應用廠商紛紛觀望降低庫存之後,如今報價的反彈加上市場搶補庫存的動作,就顯得相當激烈。
塑化原料與產品的價格波動,影響到相關公司獲利的程度相當大。一般來說,價格的崩跌出現在五、六月分,因此塑化廠第二季容易出現跌價損失,所以可以看到台塑四寶在第二季自結獲利數據出爐後,竟然只有一家台塑勉強維持獲利。
華夏發揮上下游整合優勢
然而塑化原料在七月以後出現反彈,塑化廠極可能在第三季又會出現跌價損失回轉及毛利率回升,也因此台塑四寶自營運利空公布後,股價僅反映一天。
塑化產業短線利空出盡,股價波段下跌之後,是有出現中級反彈的條件。倘從台塑四寶第二季僅有台塑一家獲利,及台塑化大虧的內涵來看,塑化產業正呈現著上瘦、下肥的局面,而粗略來看與台塑關係最深的PVC(聚氯乙烯)相關品項,是供需去化最穩健的產品。
若再進一步細觀,PVC上游原料VCM(氯乙烯)行情居高不下,產品利潤率已高於一般產品;如今五、六月的價格崩跌,更使得VCM原料二氯乙烷(EDC)的價格從每公噸三二三美元狂跌逾四成,到一八三美元才出現止跌反彈,由此不難想像VCM是多麼「好賺了」!
就產業鏈的最上游原料來看,EDC的原料是氯,氯與鹼是一起生產的,燒鹼現在價錢不錯,但氯就便宜了,因為氯的去化有相當大的比重,就是拿來生產EDC,也因此EDC會維持在歷史低檔一段時間。
至於用EDC生產出來的VCM,日本東曹(TOSOH)去年底有三座廠因火災而停工,一廠二十五萬噸與三廠四十萬噸雖分別於五月、七月復工,但產能最大擁有五十五萬噸產能的二廠要復工卻是遙遙無期,也因此VCM在供給緊張的情況下,成為修正較少的塑化產品。
至於下游PVC粉、粒經過二次、三次加工後製成的產品,終端主要應用在建材或民生工業用品,市場具有一定的需求能力。尤其中國保障房對於PVC 的貢獻來自管材與型材需求,分別占PVC總消費量一三%與二六%,前者多於開工初期使用,後者則會在竣工時發酵。若以時間去看中國一千萬套保障房在去年開工,而今年迎來的是門板、塑膠框、塑膠板、裝潢用塑膠皮與新的保障房開工等雙重需求,因此PVC的去化是具有龐大需求作基礎。
台塑擁有集團上下游整合一貫化的優勢,VCM到PVC再到下游相關製品當然是今年來最主要的獲利來源;不過也正因它是台塑,單項產品的利潤會被其他商品的虧損給稀釋掉。反觀華夏是PVC專業廠,股本也只有四十二.五億元,還不到台塑的十分之一,轉投資台灣氯乙烯(簡稱台氯)專業生產VCM,因此華夏反而意外成為塑化業的大贏家。
華夏持有八七.二%、年產三十八萬噸的台氯,第一季華夏認列轉投資收益達三億元,推升華夏單季EPS(每股稅後盈餘)至○.七三元。第二季VCM利差仍大,且第三季印度因雨季處於產業淡季,但今年卻異於以往,已積極回補庫存,淡季不淡的跡象非常明顯。就國內券商報告推估,華夏今年EPS預估值大多落在一.六元附近,這將會是二○○四年以來最佳成績。
聯成角色至關重要
更值得留意的是,近幾年來,華夏的營運與體質已出現結構性變化。首先華夏更著重上、下游到二、三次加工的整合;例如在擁有VCM料源的優勢下,新增百分百轉投資的華聚十七萬噸PVC產能,同時在策略上把PVC去化優先考慮做成二次加工PVC產品,如此一來,就更能發揮上下游整合優勢。
另外,華夏也更聚焦在本業的發展,把過去虧損累累的業外投資一家一家地關,順昱、World Union、Stargaze在前一、兩年已處分掉,中華電訊也把帳面價值打到零,去年更開始把海外不賺錢的子公司、孫公司結清或處分,例如CG Europe、華夏中山、中山華聚在去年已經決議清算。
未來,少了業外不確定性的虧損之後,華夏將蛻變成一家具有上下游整合、利基型的PVC專業廠,只要景氣平穩,EPS獲利要維持在一.五元之上應該不難。
PVC具有一定需求支撐,而DOP(可塑劑)則是PVC要加工成產品時不可或缺的添加劑,因此,聯成的角色此時也不容忽視。尤其聯成的主戰場就在PVC需求最大的中國大陸,市占率高達三成。這一次石化原料價格的調整,OX(鄰二甲苯)的跌勢相當重,OX是PA(苯酐)的重要原料,而PA與異辛醇(2-EH)化合後則成DOP, 因此聯成下半年的毛利率往上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