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年半導體業成長五%,NB產業成長僅九%,尋找下一個高成長產業是投資人當務之急的功課,而生技產業成了投資人的新焦點。《今周刊》專訪三大創投,教你如何看生技股。
「幾乎所有國家談新成長產業時,一定會提到生技,而且只有生技產業比較具體,所以,你的投資組合裡一定不能缺少生技。」浩理生技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李世仁,觀察生技產業數十年,之所以如此看好,其來有自。「整個台股市值約二十五兆元,六成是半導體,最近的成交量大約是四○%至五○%;生技族群市值約僅占台股一%,可是成交量卻有四%至五%。」
李世仁一語道破生技族群今年題材不斷的關鍵,也帶動投資人對生技股的興趣,「如果投資人想要挑一個基本面還不斷有高成長的產業,生技無疑地名列其中。」
同樣最近因為投資生技而大賺的生華創投董事長,也是前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靠著一檔生技投資案,讓他把整個創投的股本都賺了回來。「現在會對生技投資沒信心的人,都是以前被『燙過』的人。」他不諱言,以前金控投資生技,在沒有章法、邏輯及知識背景支撐下,十個案子九個賠。
投資前先搞懂遊戲規則
然而,這樣的情況開始扭轉,從一位生技大廠董事長口中就聽得出端倪,「最近,蔡明忠跟吳東亮都在問,到底還有哪些(生技)案子可以投資,他們要的是十億元以上的大案子。」
從醫療本業轉入創投業的台灣工銀生技創投協理羅敏菁就認為,生技投資是有一套遊戲規則可依循的,「大家都認為生技產業是高風險投資,我倒是覺得,做生技投資就像一場接力賽,沒有人可從頭撐到尾。」
過去,投資生技要從頭盼到尾,不用十年也要五年,從開發新藥、臨床實驗,到買家上門,一家生技廠的資本額可能已經燒掉二、三個,「可是,你要投資人等你三、五年,投資期拉到這麼長,又遲遲看不到獲利,投資人一定會不耐煩。」所以,羅敏菁認為,新藥廠老闆一定得考慮到投資人的感受。
她以在興櫃市場頗受注目的新藥公司中裕為例,中裕興櫃掛牌價約十六元,第一輪投資人進場,股價從十六元漲到三十元,承銷商、創投都先賺了一筆,隨著中裕的二期臨床新藥授權給國際藥廠,第一輪投資人可說是豐收退場,再吸引第二輪投資人接棒。
「對比有些生技廠一掛牌就是五、六十元,中裕這樣的作法,才能讓每個階段的投資人都賺到錢。」羅敏菁說,每個階段進來的投資人,不用撐到新藥做完,都能獲利出場,由下一輪投資人接棒。如此一來,便打破生技產業是投資回收期長的迷思。
而台灣生技產業一直以來,多數是學術掛帥的教授轉進產業界,這一類生技廠的無形資產價值很高,相對的,創業團隊開口要求的技術股也會非常高,「要求三、五成的,大有人在,可是,技術是有市場的,不是每個創業團隊都該享有這麼高的技術股比重,只要創業團隊技術股超過一五%,我就不投資。」
搞懂遊戲規則後,再來就要挑,投資哪些類型的生技公司,比較有前景。
攤開生技產業,大致可粗分為新藥、原料藥、學名藥、保健食品、醫療器材、醫療服務等,光分類名目就把投資人搞得一頭霧水,但國際知名生技創投維梧(VIVO)合夥人孔繁建認為,「其實也沒那麼難,從『市場』開始看起,哪裡有利可圖就往哪裡去。」
新藥看利基,醫材看營收
「醫材選小而美,原料藥廠挑有接單的公司,因為有訂單就有營收進來,保健食品有穩定營收的公司,也可以看。」李世仁給了一個簡單的大原則。
羅敏菁進一步用電子業來作詮釋,「醫材就用電子代工廠的投資法,看每月營收就很好估計接單狀況;原料藥廠則像碩禾、達邁這些材料廠,是價格的決定者;真正讓大家看不懂的,其實是做新藥的公司。」
新藥百百款,羅敏菁認為,台灣較有發展利基的是單株抗體,「二○一六年,全球前十大新藥都將會是單株抗體,因為它藥效直接、副作用少。」新藥研發廠有機會逆向讓美國替台廠代工。
但面對新藥廠三不五時就有技術突破、專利授權消息,投資人如何判別?「這時,你就必須看買主是否為『大咖』公司,是的話,授權金拿到後,就看新藥商品化上市,新藥廠才能跟著有收入進帳。」李世仁說。
此外,孔繁建也提醒,投資人現在也得把大陸生技廠一起納進來看,因為當美國生技廠不斷在裁員時,大陸生技廠卻不停地把這些人找去,所以他挑選投資標的時,先看他們的大陸布局策略,因為未來的生技產業不再是美國一家獨大,台灣也會有很多機會!
▲點擊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