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金在上月下旬匯入相當大的部位到台灣,準備在股匯市大賺一筆,只是如地下蛇行般的舉動,早已驚動了台灣央行;元旦期間央行內不得清閒,針對年後股匯市開盤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進行沙盤推演。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兩岸宣布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除了預告金融交流時代來臨,也為資金大潮埋下伏筆。因為,向來在耶誕節「放大假」的國際機構投資人,在MOU過關後反常地大買台股,激勵指數強勢攻上八千點,大出市場意料之外。
在這段期間,國際間確有人將大額部位匯入台灣,目的就是看好MOU生效,打算台股、匯市兩頭賺。但這把如意算盤驚動央行,在元旦假期時,央行即針對股、匯市種種可能情況進行沙盤推演。結果並不意外,國際資金在年後第一個交易日突擊匯市,但老神在在的央行趁尾盤出手、大舉買匯逾一.五億美元,硬是將升值幅度壓在一.三二角。
即使管控匯率首戰告捷,但央行深知在一月十六日MOU生效後,中國QDII資金也會開放來台,本身就會帶動另一波新台幣需求;再加上橫跨兩岸三地的「中證五百指數」即將公告,新一輪熱錢流入隨時可能重現,未來當局想教訓外資,難度將更高。
國際熱錢不斷襲擊新興市場
摩根大通證券董事長林照寰說:「遭國際熱錢襲擊是所有新興市場共有的現象,全球資金正快速由貨幣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流向股票型基金,這從美國公債殖利率大舉攀升可看出。只要美國不升息,新興市場資金行情就不會結束。」
根據研究機構EPFR Global Data○九年十二月十七至二十三日基金資金流向的統計數據,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過去一周合計淨流入十九.八六億美元,累計已是連續七周淨流入。其中,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淨流入十四.九億美元,連續七周淨流入。
而新台幣之所以會成為國際資金偷襲的標的,與○九年底沒有太大升值有關。根據摩根士丹利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王嘉樞的統計,國際資金○九年十二月共買超台股九八五億元,但該月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才升值○.五%,遠低於同期歐元的四.八%與日圓的七%。換句話說,新台幣多少也可以走個「補升行情」。
因此,歐系外資券商主管說:「儘管台灣央行不太可能給炒匯外資太多甜頭,但擺著總會有二%、三%的升值幅度可賺,比起借美元僅○.五%的資金成本,利頭不小,重點是還可以伺機賭台股資金行情,這麼好康的套利交易,為什麼不去做?」
以過去紀錄來看,台灣央行對付外資可說是得心應手;但這次作法更積極的是,盤中對本地銀行業者下了三道密令:除強調「停止承作海外NDF(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美元空單不宜留過夜」之外,再加上「最後一盤少掛單」的新要求,嚴格管束操作,以免干擾央行尾盤調控作業,等於是直接從國內銀行管控、選擇在尾盤與外資對決。
除此之外,央行更直接蒐集「匯入後不買股、新台幣存款過多」的外資黑名單,並送交金管會,希望五家主要外商保管銀行能提醒這些外資,將資金部位轉買股票,而非坐等匯差,後來「識相」的外資果然買超台股一二一億元。
央行突如其來的大動作「逼宮」,據了解,當天的確嚇到了不少原本就要買台股的國際機構投資人。據一位美系外資交易室主管形容:「很多客戶以為央行不歡迎外資、既有的外資開放政策將開始轉向。但經過詳細解釋後才知道,原來央行對付的是那些不打算買股票的『同業』,聽了之後心裡也比較舒服。」
炒匯假外資被逼入股市
這位美系外資交易室主管表示,絕大多數匯入的外資應是打算買股票的;至於不打算買股票的資金,身分就比較複雜,確實有一部分是等著炒匯的對沖基金,但絕大部分可能是「假外資」。例如○九年底企業在海外賺了錢,基於某種原因必須匯回台灣;還有,就是過去扁政府時代利用各種管道匯出台灣、因當初過程並不合法,現在必須用外資名義匯回台灣者,總之,身分千百種。
當然,這些匯進來的熱錢可投資標的非常多,股市是一個、債市是一個、房市又是另一個;不想買股票、不想買房子、又不急著用的,就乾脆先轉到債市去避風險。這從將於一月二十四日到期的「超迷你」短券九四-二,在短短三個交易日內就成交一九六億元,利率還一天比一天低,受歡迎程度絲毫不輸主流券可看出。
只是,過去外資匯入台灣後有多個藏身之處,在央行一一點破後,短期之內除了會逼得這些國際熱錢持續轉買台股外,似乎也沒有其他去處;這也是為何台股開紅盤後,每天外資買超金額平均達一百億元的原因。
港商匯豐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萬里指出,這股蔓延新興市場股市的「資金行情」何時會告一段落,觀察點有兩項:一是全球政府的退場機制何時會開始實施,二是美元何時會開始止跌回升。
林照寰表示,摩根大通證券內部有個和其他外資圈賣方不一樣的看法,就是預估一○年以美國、日本、歐陸為首的G3央行,都不會有升息的動作;也就是說,貨幣寬鬆政策直到一○年底都不會改變,意味著資金行情將持續延燒。
因為一○年第一季科技業「淡季不淡」,第二季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可望簽署等想像空間,台股本來就會是國際資金特別喜愛的標的。林照寰指出,目前外資買超台股金額,還遠不如停泊在帳戶中的資金部位,資金行情還很有得走。
因此,央行年後對付「不聽話」外資的戲碼,短期內恐怕還會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