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連袂寫下新高,台股卻相對弱勢,上檔壓力重重,不過由於季線仍在上揚,投資人不宜太早看淡,預期隨著兩岸逐漸開放,金融、資產、營建長線仍有表現空間,另外像原物料股也可以注意。
然而台股近期指數卻陷入膠著,並跌破月線,成交量也萎縮,顯現投資人態度趨於觀望。《今周刊》特別邀請保德信投信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余睿明,為讀者分析下半年台股可能走向及較為看好的類股。以下為口述內容:
美國失業率自六月九.五%意外下滑至九.四%,加上企業財報優於預期,AIG第二季轉虧為盈、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第二季獲利成長一四%,促使美股大漲連收四周紅線;ISM製造業指數、與汽車銷售等經濟數據亦顯示投資人的態度樂觀,激勵美國經濟即將觸底復甦的希望。
台股回檔 幅度也不會太深
而台股雖自六月底回測季線後連續六周收紅,波段漲幅逾千點,但和國際股市頻創新高相比,大盤在越過七千點後,反因遇到賣壓而力道出現減弱,不但回檔跌破月線,成交量更遲遲無法擴大,這個賣壓從何而來,市場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目前的指數位置操作難度確實偏高。
以總體經濟面而論,七月二十七日經建會公布的六月景氣對策燈號,黃藍燈顯示台灣已漸脫離連續九個藍燈的景氣谷底,科技業上游最近法說會提出的展望亦普遍樂觀。
因此台股在國際股市多頭氣氛持續不墜,配合下半年不斷的利多題材,未來表現不宜太過看空;近期市場雖擔心大盤可能出現M頭,但技術面未成形前,不應太多主觀判斷,只要指數未跌破季線,投資人可偏多思考。
另一方面,年初遺贈稅降低,對台股的資金行情具有推波助瀾效果;過去因規避稅負的外逃資金,在未來幾年將陸續流回台灣。加上兩岸逐漸開放,中資和中國企業將登台,對台灣的房市和股市都有一定助益。
事實上,在中資進入台灣前,內資就可能率先卡位,香港經驗就是最好的例子。過去香港與北京簽訂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提供經貿互動與資金互通,後來○七年又傳出「港股直通車」,更讓港股不到半年就漲了五○%;因此隨著兩岸情勢持續好轉,MOU(金融監理備忘錄)簽署與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洽談利多發酵,台股後勢並不悲觀。
不過樂觀之餘,也應注意可能的風險。首先是美國聯準會(Fed)和中國人民銀行對利率的態度,若有調整貨幣政策,對於資金行情必然有影響,但目前來看,機率並不會太高。
第二則是季線位置是否有守,若跌破季線,應降低持股部位,等到指數出現明顯支撐再行進場,然而由於兩岸題材最快會在年底再度登場,因此預計即使回檔,幅度也不會太深。
電子股彈勢將最強勢
尤其目前在企業出貨和終端需求具有部分落差,顯示「補庫存」仍扮演業績回升的重要角色,投資人宜觀察企業第四季的接單狀況,以及聖誕節的消費程度,最快在九月就會明朗。
現階段選股應以景氣較為明朗的次產業為主,例如筆電等代工廠和品牌企業。這些族群的價值並沒有太過偏高,且十月以後微軟的新作業系統Windows7將上市,帶動的換機潮對股價會有激勵作用。
另外,手機零組件因為去年基期較低,加上產業景氣回升較慢,股價也在合理價位,值得逢低找尋好的價位承接,預期下半年業績也不會太差。
在非電子股方面,有兩個投資方向值得關注。一是原物料概念股,目前主要原物料報價仍往上走,對相關個股的營運具有加分效果,也會產生庫存利益。除非上游原料出現急漲,成本不易轉嫁;否則像塑化、鋼鐵、造紙、電線電纜等類股都可留意。
其次則是金融和資產營建股,儘管這些族群近來股價走勢偏弱,也沒有跟隨大盤創新高,但因為都和兩岸題材相關,未來仍有高點可期。由於年底前第四次江陳會將登場,隨著時間接近,相關開放利多也會逐漸出現,因此有理想價位應逢低建立基本持股。
至於資產和營建,由於中國企業來台後,不管是採租賃或直接購買,對辦公大樓都有一定需求,有助於資產價格上揚,長線同樣看好。
余睿明
現職:保德信投信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
學歷:德州大學阿靈頓校區企管碩士
經歷:元大投信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