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自然力」概念股興起

「自然力」概念股興起

國際機構預估,石油使用年限剩下50年,而20年後,全球近2/3人口,將飽受缺水痛苦。加上新興市場崛起、全球氣候暖化,使得傳統能源消耗擴增、水資源缺乏等問題籠罩。在此壓力下,以具環保概念的替代能源與水資源產業等「自然力」概念股,近兩年股價表現搶眼,未來可望成為繼原物料飆漲後,最具投資潛力的新主軸。

這不是天方夜譚。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一隻頭頂著烈日的駱駝,在主人帶領下,向前邁開沉重步伐。腳步輕快不起來的原因,是因為身上背著「太陽能冰箱」。

在非洲,透過太陽光電板,可以將充足的太陽能轉換成冰箱用電,藉此運送需要低溫冷藏的疫苗,及醫療物資。駱駝身上架起兩塊太陽光電板,樣子雖然滑稽,卻是沙漠地帶可新鮮保冷的宅配工具。

另一個真實場景在西藏。台灣還沒有二十四小時便利商店前,一般民生用品多在柑仔店(雜貨鋪)購得。在西藏的「柑仔店」門口高掛的商品,可不是零食、玩具或小學生的書包,而是一片片的太陽光電模板。

西藏邊境,設有太陽能設備及電爐,那裡的居民,早已習慣擷取大自然能量,白天用力「擁抱光與熱」,到了晚上,就利用其所轉換的電能,打電話跟朋友聊天。而西藏居民高掛在門口的光電模板,不但是民生必需品,還是鋪子裡最暢銷的商品。

原來,生活中替代能源的應用,並非只是德、日等高科技國家的專利,遙遠如非洲沙漠、偏僻如西藏高原,也都懂得向老天爺「借力使力」的道理。


能源危機 五十年後石油將用盡

受到新興市場崛起、全球能源消耗擴增影響,過去三年,原油價格飆漲超過一倍。儘管目前價格回跌,但就現有開採技術及經濟效益估計,目前已探勘到的石油儲量,頂多再供給人們約四十至五十年的使用年限。以人類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判斷,未來,市場若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能源短缺危機將無法避免。

歐美國家嗅覺靈敏,率先倡導替代能源利用。據美國《商業周刊》指出,去年全球替代能源投資總額達四百九十億美元,較二○○四年成長六二%。

世界能源協會更預估,至二○一○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場規模可達到六千二百五十億美元;二○二○年更將高達一.九兆美元。換句話說,未來十年相關產業至少有三倍成長空間;到二○五○年,還有機會「扶正」,替代傳統能源。

德盛安聯投信資深基金經理人傅子平指出,各國政策面引導,是驅動替代能源相關產業成長的重要推手。以全球發展再生能源的模範生——德國為例,自二○○○再生能源法通過後,德國政府就建立一套「保證收購」機制,只要民間企業投入發展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即以一定價格收購,刺激產業繁榮。並規定電力公司,須依照一定比率使用再生能源。

而在多種替代能源中,國際能源組織預估,自○三年至二○年,太陽能產業的成長性將高達九九○%,其次是風力達七一九%,這兩大主要替代方案,正處於高度成長的軌道上。因此,在現況能源供應吃緊、各國政府又大力扶植下,相關產業發展快速,「如虎添翼」,成為長期投資最重要的趨勢之一。


綠能崛起 Impax ET50指數漸受重視

新興國家躍上世界舞台,除了對能源短缺造成影響外,水資源缺乏問題,同樣也觸動全球敏感神經。據國際策略研究中心統計,至二○二五年,水資源將是全球經濟最棘手的問題。屆時,在全球人口持續攀升,用水大量增加下,恐有約2/3的人,面臨缺水窘境。而目前,包括部分非洲、中國、伊朗等地,早已飽受水源不足之苦。

水資源缺乏原因,除消耗量倍增外,全球氣候暖化,導致土地乾旱災情嚴重,也使短缺危機加劇。影響所及,未來二十年全球農產品供應量將明顯減少,甚至可能演變成糧食短缺問題。

聯合國也提出警告,若人類仍以目前的速度消耗水資源,二十年後,水資源危機將蔓延到四十八個國家、至少二十七億人,將因嚴重缺水,而使生命受到威脅。

在國際專業機構以及聯合國紛紛強調水資源供需將失衡的威脅下,相關產業成為各方看好投注的產業,並在全球強力吸金,每年營收以超過一五%的速度成長。包括海水淡化產業,以及水資源建設與設備產業,目前全球年營收超過四千億美元,預估至二五年,產業成長規模可望翻二番。

不僅如此,水資源相關投資報酬率,也開始引吭高歌。○三年彭博社編製全球水資源產業指數(Bloomberg World Water Index),成立以來,三年間漲幅高達一三四%,漲勢驚人,優於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世界指數,表現十分亮麗。

如此一來,替代能源與水資源產業,等於是繼原物料飆漲行情後,最能吸引市場目光的兩大投資主軸。而有鑑於綠色產業崛起,可供市場參考的指標指數漸受重視,Impax資產管理公司於是編製了Impax ET50指數,成分股則分布在替代能源、環境汙染控制,及水資源等產業。


替代能源 看好太陽能、風力與水力

截至今年九月五日止,Impax ET50指數上漲一八.三九%,表現優於MSCI 世界指數七.七九%;且過去二年漲幅五三.四三%,更遠勝MSCI世界指數三○.三六%。顯示綠色產業趨勢已然奏效,而且成分股個個大有來頭、獲市場高度認同,成為未來股王的架式十足。

其中,以替代能源兩大核心,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公司為例,德國的SolarWorld,及丹麥的Vestas,在全球市場具有「喊水會結凍」的地位,就像在台灣投資半導體產業,得先看台積電臉色一樣。這兩家公司,堪稱替代能源產業的精神領袖,只要業績滿載,整個族群就可跟著發光發熱。

SolarWorld創立於一九八八年,近幾年因涉足太陽能光電模組買賣,並發展具上、中、下游垂直整合優勢的系統商,成為太陽光電產業的一貫化大廠,其股價表現,更是全球相關產業的指標。

由於其看好太陽能產業未來發展,今年二月,便增資二.三億歐元,投入擴充矽材製造,以降低對上游供應商的依賴。德意志證券分析,此舉將有助於矽晶圓產能提升,至○八年,每股純益可望高達十三歐元,折合新台幣約五百四十元。

而風力發電的鼻祖丹麥,全國有八成以上的風力發電設備,為私人所有,是全球風力發電技術主要供應商,而Vestas則是產業領導品牌。目前在全球超過五十個國家、設置三萬台以上風力渦輪發電機。據美林證券預估,由於Vestas訂單成長強勁,風力發電需求有增無減,未來幾年營收將持續高仰角攀升。

至於水資源,在台灣或許感受並不強烈,但在西班牙,水供應事業可是金雞母。Aguas de Barcelona(巴塞隆納水公司)為當地第一大民營水資源公司,主要業務為水供給,及水資源檢查認證,單單這兩項與水相關的業務,就讓公司賺進大把鈔票。花旗集團相當看好後續潛力,預估至○八年,企業獲利複合成長率可達到二○%,使巴塞隆納水公司股票炙手可熱。

在台灣,大太陽下,人們打傘遮陽;下起雨來,便連忙遮掩躲避,感受不到陽光、空氣及水資源的重要。這些做「大自然生意」的跨國企業,在全球綠色概念抬頭下,已漸嶄露頭角,成為資金追捧標的。儘管台灣在替代能源部分,少有代表性公司,但透過資本市場力量,投資人至少不會缺席。

 

█五家綠能指標公司正在發光發熱
太陽能SolarWorld 太陽光電產業的一貫化大廠
去年德國廠商SolarWorld股價狂飆,帶動台灣茂迪股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今年六月,SolarWorld更不畏市場唱衰太陽能產業,大膽買下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太陽能業務大部分股權。
 
Q-Cells AG 全球前五大太陽能電池大廠
德國太陽能大廠Q-Cells AG,日前公布第二季獲利數字,表現超出預期,股價亮麗演出。市場看好其全年獲利,可望高於原先預估,太陽能類股是否真「光環漸失」,還不能一概而論。
 
水Veolia Environment 世界前五十大環保及 公用事業服務公司
隸屬法國威立雅環保集團,去年以3600萬歐元收購義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水力事業。目前為規模最大的環保,及公用事業服務公司。業務範圍涵蓋自來水供應、汙水處理、管線運輸等,橫跨五大洲、五十多國。
 
Aguas de Barcelona 西班牙第一大民營水資源公司
西班牙巴塞隆納水公司具百年歷史,地位舉足輕重,還經營醫療保險與汽車檢驗等業務。企業大樓的彈頭設計,以節能材料搭建,發色鋁板外包清光玻璃,造形搶眼,為觀光重要景點。
 
風Vestas 全球風力發電產業龍頭
丹麥風力發電設備供應廠Vestas是目前全球風力發電產業龍頭,近年更積極進軍中國市場,並已在當地設廠生產相關配件。其透過購併策略、高度垂直整合,及外銷導向等模式,爭取產業成長商機。
 
 

延伸閱讀

台股年終行情6大利多啟動,農曆年前戰前高2萬4?台積電、廣達、鴻海…外資點16檔可布局
台股年終行情6大利多啟動,農曆年前戰前高2萬4?台積電、廣達、鴻海…外資點16檔可布局

2024-12-16

鴻海股價234→183元,還會繼續跌?法人一周大砍10萬張,為何他愈跌愈買?「3+6優勢」揭最佳買點
鴻海股價234→183元,還會繼續跌?法人一周大砍10萬張,為何他愈跌愈買?「3+6優勢」揭最佳買點

2024-12-17

傳鴻海擬吃下整家日產汽車,背後操刀的就是他!37年日本汽車業老將,關潤有可能重演2016年郭董成功併購夏普戲碼?
傳鴻海擬吃下整家日產汽車,背後操刀的就是他!37年日本汽車業老將,關潤有可能重演2016年郭董成功併購夏普戲碼?

2024-12-18

鴻海(2317)股價234➝190、廣達345➝290元可以撿?達人曝「甜甜價」!年底作帳爆發力最強黑馬股換「它」接棒
鴻海(2317)股價234➝190、廣達345➝290元可以撿?達人曝「甜甜價」!年底作帳爆發力最強黑馬股換「它」接棒

2024-12-12

傳鴻海曾接觸日本經產省,提出前所未見的日產「轉骨大方案」,但日方顧忌外資併購汽車大廠及中國因素,態度偏保守
傳鴻海曾接觸日本經產省,提出前所未見的日產「轉骨大方案」,但日方顧忌外資併購汽車大廠及中國因素,態度偏保守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