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型公司的獲利表現,可以隱約了解總體經濟環境,並看到各產業的生態變化,以及哪些次產業正處於復甦或衰退階段。因此,剛剛公布不久的上市櫃公司上半年財報,就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值得投資人仔細觀察。
除了總體經濟的衝擊外,再從產業內老大、老二的關係,判斷競爭到底激烈不激烈?景氣是欣欣向榮還是流血競爭?產業秩序是你死我活還是共存共榮?得到的趨勢將是投資方向的重要參考。
電子一哥傲視其他四哥 鴻海獲利、營收通吃
先從台股最重要的電子業談起吧。電子一哥鴻海上半年稅後純益新台幣二二七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四○%,特別的是,鴻海營收僅較去年同期成長三○%,獲利成長率竟然高於營收成長率,這種現象在微利的電子組裝業來說,真是暌違已久。
在其他電子業深深陷入利潤率保衛戰的同時,鴻海的特異功能,已經從財報表現告訴投資人,一直以來靠著低成本攻城略地的策略,發揮了上下游及橫向整合的力量,找到經營的藍海。
再看看電子五哥的整體表現,鴻海上半年稅後純益二二七億元、華碩七十一億元、廣達四十九億元、仁寶三十九億元、明基則是大虧七十五億元。就算把明基先擺在一旁,華碩、廣達、仁寶總共賺了一五九億元,依然不敵鴻海一家公司的獲利。
電子業從二○○○年科技泡沫之後,陷入微利化的危機,隨即形成大者恆大的漫長整併;在小廠紛紛向大廠靠攏之後,大廠對大廠的戰爭更加殘酷,尤其電子業毛利率動輒「保四」(指維持毛利率在四%)、「保五」,這種低毛利本身就擔負著極大的經營風險。
不管是油價、利率、匯率的變化,或者是客戶的策略轉向,都會進一步壓縮利潤,使得企業決策幾乎沒有迴旋的餘地,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赤字經營。如同明基當初購併西門子,本身就擔負極大的風險,又沒有準備足夠的資金,第二季本業經營幾乎是一天賠一億元,看得投資人膽戰心驚。
好公司賺盡趨勢財 站上第一名別人就跟不上
電子業是台股的重心,半年報公布後很清楚,大者恆大的趨勢依然存在,但僅限於營收,獲利可不一定,目前看來是鴻海通吃。其次,利基型的零組件業者依然是一方之霸,例如可成、大立光,依舊維持高獲利,不管是利潤率或是EPS(每股稅後純益),都是第二名業者的好幾倍,好公司賺盡趨勢財,贏家通吃,突破不了瓶頸的二線業者,永遠是低檔徘徊。
台積電和聯電之間的對比就是如此,台積電上半年獲利六六六億元,大部分來自於本業;聯電上半年獲利一八○億元,主要來自於處分轉投資公司迅捷投資、聯發科,代表本業的營業利益僅有十七億元,等於九成的獲利來自於業外,像這樣的公司,為什麼還能夠發放員工紅利?股東的權益何在呢?
聯電近期轉投資股票大鳴大放,同時手上握有九百億元的大筆資金,究竟該直接退還給股東?還是拿去買進大同或茂德?到底哪一樣對股東好,實在是未定數,如今由公司派任意操作,公司治理的機制何在?從百年的投資歷史來看,製造業不著重本業的經營,僅僅靠著非本業的轉投資,失敗的機率極大,聯電百萬位股民實在要深思。
從獲利的表現看,電子業當中的環電、南亞、華亞科、華新科的表現都可圈可點。環電成功切入汽車電子,南亞、華亞科、南電都是台塑集團電子業的代表,短期內獲利成長性較塑化本業為佳,南科也將受惠於DRAM現貨價格翻揚,成為短線投資人追逐的標的。
大環境有利於傳統產業 不論規模皆可布局
在卡債的衝擊下,金融業上半年的獲利表現也是大逆轉,以往獨領風騷的消費金融,例如中信金、台新金等,除了繼續打銷呆帳外,短期內業務難有起色,反而過去老實經營的老行庫,倒是交出好成績。未來一年內,仍然是以老行庫為主體的金融,以及國泰金這種保守經營的公司,才是金融業的主流。
至於傳統產業,在過去十年激烈競爭啟動退場機制後,存活的公司具有一定的實力,加上中國內需市場崛起,大趨勢對於傳統產業相對有利,例如食品業的統一,在企業改造、聚焦經營後終於交出好成績,不過,統一的經營明顯受限於政府對投資大陸上限四○%的限制,擴充的速度受到壓抑,前陣子退出大陸匯源果汁的收購案就是一例。
和中國需求相關的公司,還有紙業的榮成、橡膠業的台橡。台橡今年上半年認列投資收益達六.二億元,較去年同期二億元大幅成長二倍;榮成也一樣,上半年轉投資收益達二.一億元,較去年同期五千萬元,也是大幅成長三倍。
而第二季國際油價還在相當高的水準,最近油價回跌至每桶七十美元以下,對於使用資源加工的業者有利,配合美國最近經濟數據降溫,如果油價可以維持在六十元左右,對於製造業有利,包括正新、台橡、榮成、聯成等,都可以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傳產業和電子業不同,電子業是獲利向龍頭集中,但傳產業因為中國興起、油價下跌,常可見整體產業不論大小公司雨露均霑的畫面,例如電纜業的華新獲利大幅成長,規模較小的華榮、大亞,表現也相當出色,相對於獲利,股價都不算貴。
展望未來,電子業的焦點在於手機、個人電腦的VISTA效應,將帶動多大的成長空間,相關公司除了要衝營收,獲利狀況更是重點。其次,在油價回跌後,只要景氣並未大幅滑落,對於從事加工製造為主的台灣廠商,是有利的環境,加上中國內需市場依然紅火,有競爭力、獲利好的公司不會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