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本益比走高,一是代表泡沫形成,二是預期市場將有高成長。台股本益比創歷史新低,甚至不如港股,不少人擔心台股魅力漸失,台商、外資都會被港股吸走。
當時劉先生從價值投資以及收息觀點,決定逢低買進每年安穩一○%配息的匯豐控股,好過起伏劇烈、本益比又高的台灣金融股。沒想到超過十三年的長期投資,匯豐不斷靠國際購併壯大,如今已成世界級銀行,甚至刺激港股本益比攀高。
選擇「國際化的公司、本益比走高的市場」是劉先生的成功投資啟示。今年以來,不僅像劉先生這種看好港股的投資人日增,還有一些台灣企業決定「棄台股、就港股」,轉向香港聯交所申請上市。
本益比滑落──台商出走,赴港上市大增
股價三十餘元的興櫃公司晶宏科技最近宣布,因為台灣同業本益比只有七、八倍,香港同業本益比則在十四倍左右,因此決定轉進香江申請上市。不僅晶宏有此想法,保守預估,目前至少有二十家台商企業正在香港聯交所排隊等著申請上市。
對此情況,七月初,常駐香港的JF資產管理集團亞太區總裁許立慶當著新任證期局長吳當傑、證交所董事長吳乃仁的面,公開預測,隨著港股本益比逐漸超越台股,台灣企業赴港上市的案例若持續增加,台商在港股的群聚效應將會出現,屆時,外資投資台股金額可能跟著減少,台股本益比會更低。
許立慶的憂慮近來引發市場討論。中信證券研究部協理張立人指出,在外資心目中,中國市場供外資交易的B股不透明,投資中國最直接的管道還是買香港的H股。由於港股流動性比深圳、上海股市好,證券監理制度也比較健全,港股等於直接代表中國。相對而言,台灣限制多,兩岸間政治又充滿變數,導致台灣中概股難與港股競爭,對外資吸引力自然欠缺。
投資永遠需要題材創造夢想,但夢想可能實現,也可能泡沫化,從最早的荷蘭鬱金香泡沫、美國鐵路泡沫、日本金融泡沫,再到全球網路泡沫,不少投機客都認為下一個泡沫要發生在中國,香港的股價多少反映了外資的想法:中國經過這一波調整後,在二○○五到一○年之間,將再領高成長風騷。
反映中國夢──地產支撐,港股下跌有限
如果中國成長是未來的焦點,台股和港股必然站在競爭的立場。此外,「台港股市本益比的消長,還反映產業結構的改變」,出身香港的新光人壽保險投資長呂文熾分析。台灣電子股占市場權重四八%,金融二○%,排名第三的塑化股一一%,三大類股占市場權重近八成。
至於港股,金融占恆生指數四三%,加上產業股及地產股,三大類股占權值約達九三%。台灣高科技股的高成長不再,本益比向下修正;香港則是反映中國高成長的代表,即使宏觀調控,但中國觀光客絡繹不絕,撐住香港地產價格,股市跌幅因而有限。
不過,剛剛卸下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職務的合作金庫董事長陳對台股競爭力,仍具信心。他指出,台商赴港上市會後悔的!港股雖然目前本益比看起來比台股微高,但是,周轉率太低,企業募不到資金,上市的意義不大。根據證交所的統計,台股去年周轉率為一九○.八二%,港股周轉率則只有四二.三四%。
金管會委員、曾經擔任兆豐金控旗下倍利證券總經理的黃顯華更直言:「不用怕港股啦!」因為港股本益比主要是靠紅籌股(大陸企業在港掛牌公司)、地產股支撐。台灣製造業者赴港上市,本益比想要拉高,沒那麼簡單。
雖然台股周轉率高過港股甚多,對大型企業募資仍具魅力。但是,香港聯交所去年開始鼓吹的「雙邊掛牌」策略,卻讓陳十分擔心。陳說,香港聯交所去年推動與美國那斯達克(Nasdaq)市場進行雙邊掛牌,這一招一旦適用到台、港兩地股市,對台灣上市櫃公司的吸引力將會大增,對台股絕對是一項威脅。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也是財富的聚寶盆,台股儘管有周轉率優勢,但低本益比一旦成常態,將不利外資流入。香港的本益比由低而高,台灣卻由高而低,兩者在十五倍交會,眼前雖然影響還不大,但「香港威脅」不能不防,否則不僅台股受害,整個台灣的經濟都將受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