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淨零」號角響起,各國紛紛搶攻這波碳商機,但在投入這塊充滿潛力的市場前,需先了解碳交易能夠賺錢的本質為何
根據2022年的數據,全球電力市場規模約1.8兆美元,再生能源市場規模約9,716.5億美元,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約5,741億美元,全球節能產業市場規模則約3,000億美元。那麼,全球碳市場規模呢?根據專精碳交易報導的網路新聞媒體《Carbon Pulse》2023年的報導,全球碳市場規模已超過9,24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全球碳市場之產值,已超越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並與再生能源產值相當。在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下,碳市場產值可望迎頭趕上全球電力市場規模。
投報率完勝:碳交易的賺錢誘因
碳市場將成為全球明星級產業,碳權(Carbon Credit)亦將成為重要資產與投資標的,成為日常生活一環。國際碳權威機構(Carbon Credit.com)的最新研究顯示,2018年至2021年碳權投資報酬率587%、比特幣142%、那斯達克106%、黃金僅有37%,碳權報酬率完勝其他資產。
全球淨零轉型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源與成本,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布的「2050年淨零轉型計畫」,當中規畫2030年需投入超過新台幣9,000億元預算。然而,碳交易制度是觸動整體經濟社會淨零最省錢的方式,換言之不僅可大幅節省人民的納稅錢,更能降低企業的減碳成本。
你減我買:碳交易的賺錢本質
為什麼碳交易會省錢,又如何省?大家應該都知道,成本低、品質好的商品會在市場銷售,這就是確保整體社會省錢的來源。在碳交易制度下,擁有低碳科技與技術者(例如綠能、節能或碳捕獲技術),減碳成本較低,透過減碳可獲利,於是負起整體社會的主要減碳工作,形成一種專業分工現象,降低整體社會減碳成本。
更簡單地說,碳交易就是「你減碳,我購買」,本質就是合作減碳。在「碳有價化」的前提下,以歐盟2023年為例,平均碳價介於80至100歐元/公噸之間浮動,那麼,有能力減碳或減碳成本較低的人(例如低碳科技研發或擁有者,減碳成本低於80歐元/公噸)會透過多減碳得利,稱為「綠色紅利」(Green Bonus);反觀減碳成本較高的人(減碳成本高於100歐元/公噸)則傾向直接購買碳權,結果就是互蒙其利的商業行為。各位應該已發現,碳交易制度中、在市場任一碳價水準下,都由減碳成本低者負責整體社會的減碳工作,這就是碳市場的減碳與省錢奧妙處。
因應全球淨零,企業將面臨昂貴的排碳成本及承擔「碳風險」(Carbon Risk),成為永續經營的最大挑戰。而碳交易制度,不但可幫國家省錢(「成本有效性」),同時體現碳成本公平負擔;易言之,碳交易制度不但具經濟效率,同時也促進公平正義。
一份由國際碳交易協會(InternationalEmissionsTradingAssociation,IETA)於2023年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為達到2030年減碳目標,如果各國獨立執行減碳投資,則減1公噸碳的成本約130美元/公噸CO2e;如果合作減碳,則減1公噸碳的成本約27美元/公噸CO2e,兩者差距5倍之多,證明施行碳交易可節省巨幅減碳成本。這就是為什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要提出「京都機制」(Kyoto Mechanism)與「巴黎機制」(Paris Mechanism),呼籲國際減碳合作的主要原因。
而《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減排合作,擴大減排能量,依據該公約第3.3條「締約國應考量以成本有效(Cost Effectiveness)政策措施」的母法要旨,制定3個彈性機制,稱為「京都機制」,包括聯合減量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及國際排放交易機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IET),奠立全球碳權交易的法源,同時也觸動各國境內實施碳交易的思維。
依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IPCC)2023年發表的全球控制溫升1.5℃的淨零路徑,2030年全球必須減排43%(相較於2019年排放量),然而計算各國提交的「國家自定貢獻」,2030年合計僅約減排5%,差距目標減排量約8倍。如何激勵各國政府達成減碳目標的減排雄心,成為當前全球面臨最大課題與挑戰。爰此,《巴黎協定》第6條促進國際專業化減碳分工,應用碳價機制,激勵低/負碳科技及早商業化,以及行為改變,是國際減碳合作及碳交易的真正意涵。
歐盟與美國均對車輛訂出效能效標(強制性碳交易制度),例如每公里油耗或每公里碳排放,由於電動車具低碳或油耗低排放優勢,因此會剩餘很多排放額度,稱為「綠色紅利」(Green Bonus),可促進低碳廠商發展。
全球著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Tesla),相較於燃油車輛具有較高效能標準,抑或較低油耗(較低碳排放),因此享有剩餘排放額度(Regulatory Credits,也稱管制性碳權),該公司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管制性碳權收入,可彌補特斯拉高車價的「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大幅改善特斯拉的財務收入,奠立公司的發展契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碳金,投資獲利新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