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河熱到鐵路熱
開通新運河能連結不同城鎮、製造廠與市場,引起了地方人士的興趣,但其實建造運河的科技本身並不新穎—畢竟早在羅馬時代人們就懂得建溝渠了,運河不過是將水運的優點延伸到了過去沒能使用水運的地區。
從運河熱到鐵路熱
開通新運河能連結不同城鎮、製造廠與市場,引起了地方人士的興趣,但其實建造運河的科技本身並不新穎—畢竟早在羅馬時代人們就懂得建溝渠了,運河不過是將水運的優點延伸到了過去沒能使用水運的地區。相較於運河,鐵路對人類生活造成的改變就顯著得多。這些影響十分深遠,以致於1820 年代蒸汽引擎被發明出來時,人們對這新發明抱持懷疑又驚恐的態度。有人預期火車會妨礙牛吃草、阻止母雞生蛋,它們排出的有毒氣體會使鳥類死亡、將羊身上的毛染黑,甚至有人認為火車的高速(時速15 英里)會使乘客炸裂,除了一堆原子之外什麼都不剩。
此外,鐵路還面臨了其他勢力的反對,反對者包括運河業主、長途公車業者,以及擔心火車擾了他們安寧、害他們無法獵狐的地主。興建大西部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連接倫敦與英格蘭西部的提案剛出爐時,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與伊頓公學(Eton College)起初都拒絕和鐵路扯上關係。
儘管許多人對鐵路建設懷有敵意,鐵路的早期歷史卻出現了兩次投機熱潮。第一次「鐵路狂熱」發生在1825 年,第一條蒸汽鐵路—斯托克頓與達靈頓鐵路(Stockton and Darlington)在這年正式開通,不久過後,國會就通過了六條新的鐵路法案。這次的鐵路狂熱來得快也去得快,在1825 年年底的經濟危機中平息了下
來。六年後,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鐵路(Liverpool and Manchester Railway)開通了。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固定式蒸汽引擎與馬力牽引就足夠了,但在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鐵路開通後,大眾終於見識到了火車的優勢勝過馬車。不久之後,利物浦與曼徹斯特鐵路開始支付10%股息,股票的市場價值也翻了一倍,這份成功激發了
第二波「鐵路狂熱」。這第二波狂熱發生在人們普遍從事投機活動的時期(1825 年金融危機過後,市場又循環到了經濟復甦階段),投機物件包括西班牙債券與股份有限銀行等。市場盛況在1837 年破滅時,鐵路自然也受到危機的波及。接下來五年,少有人提出建設新鐵路的計畫案。到了1840 年代早期,大部分鐵路公司的股份都是以低於發行價的價格被人買賣,畢竟這時國內營運中的鐵路已經將近兩千英里,許多人都認為國內鐵路系統已足夠完善了。
然而,差不多在同個時間點,大眾開始意識到了鐵路造就的深遠變化。1842 年夏季,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在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的勸說下首次搭火車出行。(她從斯勞搭到了派丁頓,據稱這段較短的路程上沒有塵土與人群,也不會太炎熱,令她相當滿意。)原先反對興建鐵路的地主們,如今
發現鐵路旁的土地有漲價的趨勢,他們的反對聲音也就漸漸消了下去。全國上下,記者與宣傳手冊都將鐵路譽為有史以來最具開創性的進步,除了談論鐵道運輸的經濟利益之外,他們還說起了鐵路對人類文明更廣泛的作用。據說「鐵路時間」將永遠改變人類生活的步調:「就連我們使用的語言也開始受它影響了,」當時有人寫道,「人們提起『上蒸汽』、『鐵路速率』,還開始以小時與分鐘衡量距離。」一位鐵路公司董事在股東會議上宣布道:「除了宗教信仰以外,沒有任何事物比蓄勢待發的交通來得重要。」一份報紙興高采烈地宣稱:
以取得資訊的力量與傳播的力量而論,我們生命的長度將會多上一倍,我們甚至可以指望全世界化為一個大家族,說著單一語言,受相似的法律共同統治,並且敬愛單一的上帝。
人們對鐵路的革新做了無限想像,甚至有人預期鐵路會使「大不列顛人遠近馳名的冷淡消融」。4 從投資的角度而言,有人主張鐵路股份「即使在恐慌時也會保持安穩」。
大眾受鐵路風潮深深吸引,狄更斯也在1846 年《董貝父子》中諷刺當代的流行,指稱當時流行「鐵路飯店、辦公屋、宿舍、寄宿屋;鐵路計畫、地圖、風景、包裝紙、瓶瓶罐罐、三明治盒與時刻表;鐵路出租馬車與計程車招呼站;鐵路公車、鐵路街道與建築⋯⋯」。當時的鐵路相關報社也在迅速拓展版圖,更是激發了大眾對鐵路的興趣。1840 年代初期的鐵路報社有三家,其中最權威的是《鐵路時報》,而到了1845「狂熱」之年,幾乎每周都有新的鐵路報紙問世,其中包括14 份周報(在鐵路熱潮的高峰,它們每周發行2 份報紙)、2 份日報,以及1 份早報、1 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