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熱門新聞,一位年輕爸爸決定賣掉自己價值近千萬的房子跟公司的股份,買一輛價值150萬左右的房車,計畫用5年時間帶女兒環遊世界,上演一場現實中的「爸爸去哪兒」。
這則新聞被很多媒體推上了「暖心新聞」系列,也是因為基於當下的社會現狀,太多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都缺少了父母的參與,可能對於他們而言自己的父母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親人而已,所以這個新聞的故事出來,「再不陪她她就長大了」這份感慨還是難免讓人觸動的。
可是在網路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主發言權,我看到的大部分的留言,都在糾結於「前提是你得有房子」以及「2年後賣出去的房子升值2倍,小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可是因為沒有學區房,於是只能去讀菜市場附近的小學」,以及還有討論的主題集中在於,孩子年紀這麼小,是否能夠感受到環遊世界的意義?
我想起之前看過一集綜藝節目《今晚 80 後脫口秀》,主持人王自健做了一次實驗,就是找幾個觀眾上臺,第一個人隨意說起一個話題,然後分別經過幾個人的一一傳達,看看最後一位聽眾得到的資訊跟第一位的差距有多大,其實就想證明口耳相傳這件事情的扭曲作用有多大。
果不其然,最一開始說的故事,是一個男生很喜歡唱歌,後來他談戀愛了,然後成為歌手,開了一家酒吧,很充實的過著自己日子。可是到了最後一個人描述的故事裡,就變成了一個男生喜歡唱歌,然後談戀愛了,然後失戀了,然後又談戀愛了,最後他結婚了,因為長期坐在錄音棚裡做音樂,人也發福了。
透過這6個人之間的當場詮釋,我感受到了八卦的力量之可怕,而這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中間有個觀眾把這個男生談戀愛的故事變成了一個已婚男的故事。在被問到為什麼這麼想的時候,他回答說,因為我覺得人只要談戀愛了,就應該要結婚了啊,這很正常不是嗎?
人與人的價值觀差距之大,又一次讓我咋舌。
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總是習慣把自己接受到的資訊,透過再加工,摻入自己所理解的價值觀,然後再將其傳達出去,並且這個過程你自己是無意識的,所以你覺得不存在對錯之分,於是當我們聽到一件事情或者聽到一個人的評價時,可能早就跟真相的本源相差得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