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缺船、缺櫃態勢短期未紓解,全球各航線運價漲勢凌厲,帶動航運股獲利可望再創高峰,然而,股價進入高檔震盪挑戰,該如何掌握投資機會?投資贏家在此親授後市觀察重點。
庫存量吃緊、加速備貨 樂觀估貨櫃運輸需求持續到明年
宏遠投顧副總陳國清認為,現階段不妨可將「庫存比」列為重要觀察指標。所謂庫存比,意義是「企業帳上的庫存金額除以當期銷售金額」,因此也稱為「存貨銷售比」,比率愈低,代表庫存量愈是吃緊,業者更有意願加速備貨。而若觀察美國庫存比變化,雖然去年4月在疫情衝擊下快速飆高,但隨後也急劇下跌,至今仍在5年以來的低點水位。
陳國清表示,以過去的經驗來看,美國庫存比從低點到高點的時間,長度短則半年、長則兩年,用這個時間來衡量,「樂觀預估,貨櫃運輸需求熱度可能持續到2022年,即使保守判斷,也可望維持到今年第3季。」
供給端對運價提供支撐 貨櫃三雄近年獲利空間有望增加
需求熱度至少在短期內不致退燒,而在供給面,產業隊長張捷表示,一艘貨櫃船造價不低,約莫在1.2億至1.5億美元,由於過去10年來,全球貨櫃航運業者的獲利相對有限,因此也牽制了新增船隻的供給,「即使現在立刻下單造船,前置期往往也需要1年以上。」整體來說,供給端的限制,也對運價提供了支撐力道。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表示,在市場資金氾濫,而台灣整體經濟情勢相對看好的情況下,「獲利可望大成長的公司,股價應不寂寞。」尤其,去年外資大賣台股,未來重新回補的力道可期,獲利成長明確的航運股,應有機會成為外資青睞的對象。
「大跌大買、小跌小買。」這是黎方國對貨櫃三雄的投資建議。不過,若進一步比較三者,他表示,三者之中陽明海運的轉機題材雖然較強,但貨櫃龍頭的長榮是近3年無虧損的好學生,相對而言更容易受到外資青睞。此外,萬海2020年12月營收不僅年增率達75.71%,且首度單月營收破百億元,加上股價月線有守,也是值得留意的標的。
題材加持掀另一波投資 帶動貨運承攬、航運概念股齊揚
除了貨櫃三雄,隨著貨櫃運價大幅飆漲,市場也開始思考「外溢效果」發揮下的投資機會,如貨運承攬或報關業務的中菲行、台驊,或是散裝航運的新興、裕民,空運的長榮航、華航,但陳國清認為,上述各股即使有機會獲得帶動,前提終究是貨櫃航運股強勢上攻。他強調,若從「缺櫃缺船」題材的角度投資,貨櫃航運股仍是投資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