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是許多人的夢想,但現在房價高高在上,讓不少人對買房這件事為之卻步,許多人甚至「想都不敢想」。
但出生貧困家庭、最後靠投資理財翻身,還達成多個人生目標的的楊倩琳,對此卻有不一樣看法。
她認為,小資族不該放棄買房夢想,反而該把買房當成人生目標,因為有了目標,才有按部就班達成目標的動力,最後發現買房沒這麼困難。
由於房價過高、薪水凍漲,社會上漸漸出現三拋世代,意即「不婚、不生、不買房」。
楊倩琳說,就算拋棄了人生最大夢想,生活也不會因此更好,所以用買房來當成人生目標,才有動力開始學習投資理財。
她以自身經驗指出,她為自己訂下5個夢想,包括環遊世界、拿到博士學位、出書、在偏鄉學校設獎學金、2020年時有足夠退休金等,如今都一一實現,關鍵就在先有了可達成的夢想,一步一步思考規劃與實行。
繳房貸更勝於繳房租 用「三宅一生」設定買房目標
對於買房,楊倩琳強調,如果租房都要繳房租了,若能存到頭期款,再將原本所繳房租拿來付房貸,也猶如強迫儲蓄般累積資產。
不過,買房前需要規劃可實行的夢想計劃,以人生階段而言,一生大致會經手三間房屋,因此買房這件事可採「三宅一生」的策略來規劃。
楊倩琳解釋「三宅一生」的概念時指出,買房通常不會一次到位,總是先求有再求好,所以她將人生買房的階段分為「一便、二保、三舒適」。
也就是,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要買的是「便利性」;第二間房著重的是「抗跌保值性」、第三間房則是重視「舒適性」。
楊倩琳提到,這三間房子分別代表人生三個階段,分別是處於單身同居的25到35歲,在首購房子居住約5到8年;
第二階段是35歲到45歲,處於新婚或小家庭,居住時間約5到12年;
第三階段是45到55歲,此時家中已是大家庭或退休狀態,居住時間可能從10年到老後都有可能,因此要講求舒適性。
她分析,在第一個階段由於是首購宅,通常是暫時性居住,挑選交通便利性佳、好路段、好格局的物件,才有利保值,對於日後脫手換房會相當有益處。
第二階段買的房子,要考量此物件10到20年後的轉手性,最好能夠抗跌保值,因此挑選學區、生活機能佳的地段,在未來自住、投資或出租市場,都是很熱門的物件。
在第三個階段,由於自己逐漸邁入老年、購買力也最強,比較講求生活品質及舒適度,買房目的也可能是讓孩子有更大成長空間、為子女置產,或是換一個自住舒適的退休宅。
考量這些條件,最好考慮可以增值的地段,如生活機能完善的蛋黃區、發展空間大的重劃區等。
要買人生第一間房 先遵守「三大原則」
上述「三宅一生」的原則,可成為人生規劃買房時的策略,對於小資族計劃購入人生第一間房,楊倩琳建議,有三個原則可以遵守:
第一,先確認未來5到10年的生活需求,例如先規劃這間首購房打算住多久、住家附近生活機能需要什麼、期望的大小坪數、位在哪一個區域,將對於這間房子的期待,清楚地羅列出來。
其次,如果未來3到5年間規劃買房,這期間至少要看100間以上房子,累積了解物件好壞及社區品質判斷的經驗,否則若沒常看房,很容易被樣品屋迷惑,且在看房時也能給自己對於未來的憧憬。
第三,看房看得多了,把喜歡的房子紀錄下來,拿來做各項評比,且看房的四個時機最好都看過,分別是白天、晚上、假日、雨天等,這樣才可以更清楚房子的狀況。
不過,想買房也需手中的自備款足夠才得以實現。
對於自備款不甚寬裕的民眾,楊倩琳建議,如桃園近年來交通建設不少,未來發展性也不錯,若可使用替代性交通方式,不見得非得住在雙北,且在桃園一坪20多萬元子選擇也蠻多,不像中永和每坪至少40、50萬元以上,價格相對親民得多。
楊倩琳說,挑房時要記得「3高1低」法則,就是高便利、高抗跌、高增值及低總價。許多新興重劃區就符合上述條件,且附近若有提供就業機會的園區,也會相對抗跌。
只是考量未來換房時,舊房子的脫手性,楊倩琳提醒,若一個重劃區的量體太大,可能投資客會不少。一旦投資客多,未來脫手較困難,因此挑房時也需記得避開量體過大的重劃區較適合。
最後她提到,買房子就是先求有再求好,若能訂下一個買房的目標,小資族就能開始以此目標學習如何規劃投資理財。
未來若存到頭期款買到房子後,也會開始有安定的感覺,並且發現人生有值得努力奮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