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股指數驚驚漲、屢創新高後,開始有投資大咖提出示警,像是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提出的「崩盤說」,以及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認為台股進入投機期的說法。不過,億元教授鄭廳宜認為,儘管台股本益比高於過往水準,但跟定存或美國公債相比卻仍偏低,因此斷定台股指數沒有過高。
台股在今年繳出約2成漲幅,表現位居亞洲主要市場前段班,目前台股指數本益比已經來到約21.5倍,相較過往長期本益比多落在15倍到20倍的水準,許多人都直覺認為代表台股過熱、來到高點。
但鄭廳宜不認同這樣的想法,並引述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近期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鄭廳宜指出:「鮑威爾也認為相較於債券,股票估值並不算高,如果相較起無風險回報率,也就是美國公債殖利率的話,股票估值不像第一眼看上去那樣顯得過高。」他順勢點出一個重要觀念:「本益比是相對的。」
鄭廳宜舉例說明,目前台股本益比約21.5,可得出報酬率大約為4.65%。台銀一年期定存利率報酬率則為0.84%,算出來的本益比大約為119倍,而如果投資人是口袋比較深的大戶,500萬元以上的一年期定存利率則僅有0.14%,本益比就又提高到714倍。
而以所謂的無風險利率,也就是不會倒的美國一年期公債來看,因殖利率僅0.09%,本益比算出來更是高達1111倍,鄭廳宜因此推論:「相較之下,台股指數並沒有過高。」
至於造成這種本益比提高但指數卻不能算過高的情況,主要就是因為各國央行大印鈔。鄭廳宜分析,為了因應疫情的負面衝擊,各國央行大撒錢,很多金融工具的報酬率大幅降低,此時本益比就會大幅提高,如果在判斷大盤指數或個股本益比的高低時,忽略掉必須與其它金融工具相比的原則,判斷就會失準。
有類似想法的還有大拇哥投顧,大拇哥投顧分析,現階段市場已經來到股票與高收益債市要冒的風險差不多大,但股票能提供的潛在報酬較高的情況。若進一步深入去分析股市與債市的成分企業未來展望,大拇哥投顧指出,經過這次經濟急速衰退後,留下的公司市占率可望增加、成本下降,尤其是在勞動成本的部分,美國企業目前的勞動成本大約為27%,但以標普500指數內的企業來看,因為都是龍頭企業,議價空間較大,勞動成本大約僅有13%。在勞動成本降低、商務旅行成本也省下來的情況下,2021年美國龍頭企業的毛利率與每股盈餘都還有成長空間。
反觀債券市場就沒有那麼樂觀,大拇哥投顧建議投資人:「風險跟報酬率要再去衡量。」因為拿高收益債來說,除了債券可能被降評的風險,還有潛在的流動性風險,目前高收益債市場大約有4成為ETF或是共同基金持有,這些商品都是需要應付當日申贖的流動性需求,如果未來市場出現轉折或是營運動能找不回來,像是因為綠能興起,讓傳統能源業的動能找不回來,而傳統能源業者又是組成高收益債的主要成分公司,將對市場有較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