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買零食、買生活用品,平常下意識習慣逛的店家、心中老是細細盤點哪些東西在哪間店會有更多的折扣,省錢的小資族如你,總是為了生活開銷仔細挑選CP值高、優惠多的店家購物,但是否曾有疑惑,某些店家老是三不五時的更換特價方案,到底是滯銷商品太多,還是純粹惡整員工?
「餅乾7折、蔬菜6折,超市不斷推出新的促銷方案、頻頻更換新的價格標籤,幹嘛不直接全館9折就好了?」
知名Youtube頻道《文森說書》解釋,超市會有如此的銷售策略,並非不體恤員工,而是這背後藏著更多商機。
舉例來說,若以一間超市為圓心,那麼住在超市附近的居民,對其價格敏感度(即價格出現變化時,一個人對售價會有多大的反應)是最高的。
如果某間超市常打著固定優惠價格搶客,那麼,居民們就會開始進行店與店之間的比價,一段時間下來,也就產生在購買特定商品時,才會光顧特定超市的行為。
▲超市不定期推出優惠,都是利用價格敏感度來進行銷售策略。(圖片來源:截自《文森說書》)
反之,若店家經常不定期、頻繁的推出新促銷方案,對於路過、不了解該間超市的人來說,容易被吸引進去消費,甚至多購買幾件特價商品;對居民而言,不斷推陳出新的優惠商品及價格,也會驅使他們經常性的光顧,然後為求方便、不想再跑其他商店比價消費,很可能因此順手買下幾件原價商品。
而這種不定期優惠的策略,更容易吸引到對價格敏感度不高的民眾,也就是說,當商品頻繁輪替優惠時,會有一些商品以昂貴的原價販售,看準的就是這些敏感度不高的消費者,只求在一次消費中,將全部商品買齊。
特約商店、在地人優惠 自以為的「合理性」騙了你
還有一種優惠現象也很常見,有些店家會跟公司行號、學校簽訂特約商店,不是業者想要「敦親睦鄰」,而是同樣利用價格敏感度推出「差別訂價」的模式。
▲商家只在乎如何能獲取最大利潤,哪些族群有沒有錢不是重要考量,而是「誰願意多付錢」才是獲利的關鍵。(圖片來源:截自《文森說書》)
試想一下,有誰會反對65歲以上的長者搭乘捷運享有優待票?你可能也會覺得,超市、咖啡店、便當店給附近的上班族、學生及居民「在地折扣」很合理啊。
其實,同一件商品有不同價格,商家所打的算盤是利用「薄利多銷」特性,提高附近民眾的光顧頻率,至於那些匆匆路過或者可能因為出差、觀光等等因素幾乎只來一次的人,對於價格敏感度相對低,也就不會那麼地在意,而「在地優惠」這個理由更有說服力,讓人願意多付一點錢。
因此,想要看穿店家的特價、折扣目的,必須要將特價商品當成原價,而原價則看作加價,這樣的前提在比價過程中,就會了解到自己是不是默默的被當成了「盤子」。
影片授權自:《文森說書》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