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能會吃精緻的西餐、用高檔的化妝品、背名貴的包包、去各地旅遊、請昂貴的私人教練,但是沒房、沒資產,只有一屁股債務。一句話總結,他們是小資和赤貧的結合體。
加班泛化,消費主義盛行,讓80、90後身上呈現出與60、70後完全不同的特點。作家寧小軍在《自金融》中提到:中國的80、90後群體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是受教育程度更高,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超過1.1億人,遠高於70後的800萬人,占同齡人比例高達35%;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消費意願越強。
第二,是對未來收入和福利的預期更為樂觀,無法認同父輩那種薪水存銀行的消費態度,而是堅信「錢是賺出來的,而不是省出來的」。
第三,是城市化聚集,實際上,只有23%的80、90後出生於城市,但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已超過60%。他們深受城市潮流文化薰陶,接受城市物質文化影響。這些特點,使得他們消費更主動、意識更超前。每到年節商家大促銷,他們的購物車,不僅是線下購物車,還有線上購物車,總是滿滿的。
小夏畢業3年,是一名技術主管,目前月入25,000元。這樣的收入,在小夏所在的北方小城,如果精打細算的話,還會有點結餘。
小夏剛畢業時,月薪15,000元。那時為了省錢,她與幾個小姐妹合租房子,月租9,000元,大家分攤房租。她平時很少在外面吃飯,經常自己買菜做飯,日子雖然拮据,但15,000元也能應對日常開銷。
現在薪水雖然漲了,但她總覺得自己的錢不夠花。辦公室女孩子多,大家難免有些攀比,誰用哪個牌子的香水,哪個牌子的口紅,買了哪個牌子的衣服,大家都要品頭論足一番。小夏覺得女孩子青春短暫,穿著打扮體面才對得起自己,於是她開始過起了與自己的收入不大相稱的生活。這樣下來,每個月僅置裝費一項就要花掉不少錢。遇到年節假期,還要放鬆一下,犒勞自己去旅行,享受一下「詩和遠方」。
▲圖片僅示意,非當事人
小夏來我工作室做線下面詢時,我看她化著精緻的妝容,背著一款名牌包包,雖說只是入門級,但也要2萬多元。臨走時,她補了補妝,拿出的是一款大牌粉餅和口紅。她家境普通,沒有後援,薪水根本支撐不了這樣的生活水準,所以超支的部分就用信用卡和花唄(按:消費信貸產品,和信用卡的功能類似,先消費後還款的支付方式)等填補。月入25,000元,欠款30幾萬,越空越花,越花越空。
小夏和很多人一樣,外表光鮮亮麗,可實際上非常貧窮,用時下一個比較流行的詞來形容,叫「隱形貧困人口」。他們可能會吃精緻的西餐、用高檔的化妝品、背名貴的包包、去各地旅遊、請昂貴的私人教練,但是沒房、沒資產,只有一屁股債務。一句話總結,他們是小資和赤貧的結合體。
他們努力升職加薪之後又不斷升級自己的消費水準,最後發現儘管收入增加了不少,但仍然很難存下錢來。以前小夏並沒有覺得「超前消費」有什麼不好。反正該享受的也享受到了,自己還年輕,能力一直在增值,賺錢不是什麼難題。但是當她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進行重大抉擇時,才發現有點儲蓄有多麼重要。
前段時間,小夏所在的公司策略性裁員,頭一天還在加班的小夏,第2天上午就接到了裁員通知,下午就要簽協議走人。一切來得迅雷不及掩耳。由於手頭沒有積蓄只有欠款,所以她焦慮得要死。在網路上投了幾份簡歷泥牛入海(按:比喻一去不復返)後,慌亂中她選擇了朋友介紹的一份職位和薪水都不如從前的工作。她說:「沒錢就顧不了長遠了,先把眼前的危機應對過去,至於合意的工作,只能先放一旁再說了。」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棘輪效應」(ratchet effects)。所謂「棘輪效應」就是當一個人形成現有的消費水準之後,向上增加非常容易,向下調整卻非常困難,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遇到過不少像小夏一樣的年輕人,由於經濟上的儲備不足,而沒有辦法從容的應對來自生活或職場中的危機。他們把本該用在個人成長上的心力,都花費在了營造虛假的體面生活上。
表面歲月靜好,實則窮困潦倒。由於不能處理好與金錢的關係,他們墜入了「隱形貧困」的陷阱難以自拔。在經濟社會,一個人的金錢觀也就是他的世界觀,只有當我們能夠處理好與錢的關係時,才能夠有足夠的心力與這個世界更融洽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