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前言的時候,距離我第一本書《30歲前的每一天》的出版已經過去7年了。7年間,我的生命中多了3個可愛的孩子,事業上擁有了3家公司,2018年還成功完成了4億2千萬元的融資目標,彷彿生活已經有了起色。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我在20歲出頭的時候,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順風順水。
我的17歲:大學聯考失利
我的父母都是上海知識青年,我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後來因國家政策,國中畢業我回到了上海,在一所寄宿高中就讀。生活和學業的巨大改變,對青春期的我都是考驗。
大學聯考那一年,爸媽特地請假從四川到上海來陪我,然而我還是考砸了。最終我因兩分之差無緣一般大學,被一所專科院校錄取。而我就讀的科系是在當時看來已經瀕臨夕陽產業的「紡織品設計」。
還好,我沒有就此消沉下去,憑著不服輸和不氣餒的精神,創造了一段短暫的「鐵飯碗」經歷。
我的20歲:不想混的「退休」生活
透過努力不懈,專科畢業後,我順利通過公務員考試,20歲就端上了長輩們很滿意的鐵飯碗。同時,我一邊工作,一邊開始準備普通大學的考試。用了3年時間,我最終獲得了大學學歷。
我當時抱著鐵飯碗,學歷也提升了,求個安穩的下半輩子,應該不成問題,但我並不想這樣。我當時的日常工作是打字、寫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除了消磨我的意志力以外,也毫無成就感。
記得有一次到食堂排隊打飯,我突然發現,我的後半輩子都排在我前面:科長、副處長、局長......雖然那時候我也馬上要升科長了,但那一瞬間讓我明白,這種一眼望得到退休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
於是,23歲的我又開始不安分了。雖然當時也不知道未來究竟想幹什麼,但總覺得自己還有其他的潛力可以發掘,所以開始了MBA(按:工商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Administration)的備考之路,每個週末都在肯德基看書學習,最後還真的考上了。
就這樣,冒著被爸媽斷絕關係的風險,24歲的我和「鐵飯碗」說再見了。
我的26歲:MBA畢業,高薪白領又如何
24歲重返校園,在日間部學習MBA的課程兩年畢業之後,26歲的我順利進入一家全中國前500強諮詢公司。
雖然累,但5位數起步的月薪在10年前看來,也是相當高了,最起碼可以讓老爸覺得面子上又有光了。
然而不到3年,我再次崩潰。130萬元的年薪看上去風光,但我要承受的是,一年超過11個月的出差,以及每週上班7天、平均每天超過12個小時的工作負荷。
那時,五星級酒店對我來說早已失去了吸引力,著名旅遊城市也只是下一個工作地點而已。
我經常睡醒了睜開眼好一會,才能反應過來自己人在哪裡。
我的皮膚變糟、睡眠變差、腰還粗了一圈。然而打擊不僅如此,曾經一直以「年齡小」沾沾自喜的我,也開始被家人視為剩女,開始催婚了。
也就是那年冬天,從小養育我的外婆去世了,可我正在廣州出差,錯過見外婆最後一面。
我還記得,那年冬天彷彿格外冷,冷得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人生。即將30歲的我,公務員、升學考研究所、高薪名企我都體驗過了,為什麼依然過得不開心?難道我的選擇是錯的?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致富思維
當時迷茫的我,忍不住從書中尋求答案。不經意間,看到財務自由這個詞,猛然清醒。
雖然我曾經聽過,但我總以為,「好好工作、好好賺錢」就能實現我想要的財務自由,殊不知:我的高薪是用大量的時間和健康換來的,賺得越多就越不自由,而一旦停下來,生活就沒有了保障。如果一直在這個輪迴裡打轉,即使月薪可觀,也很難擺脫窮忙的命運。
財務自由的重點不是財富,而是透過財富創造被動收入,帶給自己身心自由。也就是說,讓錢為你工作換來的時間和空間,才是真正的自由。
於是我開始努力學習理財知識,並且不斷實踐,才有了30歲之後大家熟知的經歷:從諮詢公司辭職、降薪加入NGO組織(按: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學理財、出書、一不小心成了豆瓣網紅;又因為投資愛好結識了現在的老公,並且一起攜手成家創業。
我用3年時間實現財務自由,也擁有了3個可愛的寶寶;而且在第8年時公司達成融資目標。
雖然我現在擁有了上述的小成績,但是我曾不只一次的回想:如果我20歲就能懂得這些財富思維,現在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呢?
這個思考,正是促成我寫這本書的原因。十餘年的理財教育經歷,讓我接觸了大量的年輕人。我非常清楚他們內心各式各樣的困惑:
「老師,我要不要回老家考公務員?」
「老師,今年就業形勢不好,我是不是該考研究所?」
「老師,我是去大公司好還是自己創業?」
幾乎每一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想起自己20歲時的經歷。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八成都離不開錢。我也深感年輕人的財商知識(Financial Quotient,簡稱FQ)真的比想像中匱乏得多!
我們都熟知:經濟基礎決定你的意識形態。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和他對錢的認知息息相關。
我始終認為,面對迷茫和挫折,不要害怕,更不要躲避。除了有前輩的經驗可以借鑑外,更應該及早學會從「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看待世界。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
1. 正視金錢
從小學到高中,在我們接受社會教育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一直處於「不需要自己賺錢」的真空環境。
父母為我們提供生活和教育的資金支持,讓我們可以安心學習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知識,然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卻對錢的規律既陌生又未知。
這也導致很多人進入大學,甚至踏入社會之後,陷入一個被消費綁架的狀態:成為典型的月光族,用遍信用卡、現金貸等借貸方式,被負債追趕,生活在對錢的焦慮裡。
雖然人生成功與否,並非只能用金錢衡量,但要活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往往無法脫離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正視金錢,越早越好。
2.投資自己
所謂投資自己,遠遠不只金錢,而是用CEO思維,樹立個人品牌。
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經說過:個人專長的壽命,要遠遠長於企業的壽命,將個人的風格與能力形成特色,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是建立個人品牌的關鍵。
通俗的說,就是當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一提到你的名字,別人會立即想到你的專業能力、個人特質和工作價值,而不只是你的職務和頭銜。
這種投資自己,需要我們把自己當作資產不斷的增值,這也是一種投資思維。
3.把握青春
在我的公司,「長投學堂」(按:作者所創立的理財教育機構)幫助過的四百多萬名學員中,我見過月薪達10萬元、工作5年,竟然還是月光族的卡奴;也見過月生活費只有5000元、不打工、不兼職,用理財方法在大學4年存了10萬元的優秀女學生。
在我公司的員工裡,也有很多逆襲的年輕人:有愛打遊戲的小工程師,在接觸理財後,分析了大量的財務報表,只用5年就賺了近500萬元,超過老爸一生的積蓄;有學霸富家小姐,不靠父母,辭掉了銀行經理職位,靠理財和愛好追逐自己的夢想。
所以,無論你現在學業如何、家庭條件好壞、顏值是否出眾,這些都不要緊;也許你現在正春風得意,又或者身處逆境,也都別太在意。
因為,你眼前所看重的,可能在多年之後會成為茶餘飯後的笑談。人生的路還很長,年輕才是你最大的一筆財富。但是要從現在開始,用正確的方法去經營生活。
作者簡介_水湄物語
長投學堂創始人、財商教育先鋒、30萬暢銷書《30歲前的每一天》作者。致力於透過教育手段幫助眾人學習投資知識。大學畢業後經歷了公務員、讀MBA、創業、諮詢顧問、從事NGO。2012年與先生一起創立旨在幫助小白學習投資知識的長投學堂,已幫助400萬用戶邁出了理財第一步。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理財就是理生活:90%以上的人對前途迷茫,本書用「錢」的角度給你人生答案,超過四百萬人付費學習的FIRE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