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邀上金鐘獎最佳主持人謝哲青主持的金鐘獎最佳節目「青春愛讀書」,和大家導讀一本我很喜歡的投資理財經典《富爸爸,窮爸爸》,可說是財經作家少有的殊榮。
我第一次讀它的時候,還是一個「上班族」,因為每個月都有薪水入帳,所以對投資理財的感受不是太具體。這一次為了上節目,特地再看一次,此時已不再上班,更能體會投資理財對人生的重要性。同時,此時的身分已經是「財經作家」了,所以必須更精確地去解讀作者在書中所要闡述的理念。我認為整本書的精華就是這14個字:「富人買的是資產,窮人買的是支出。」
「買」意謂「付錢取得」,但富人取得的是能繼續幫他「賺錢」的資產,而窮人取得的就只是「花費」,不會再藉此而能賺到更多的錢。
窮人—為錢工作,陷入缺錢的輪迴
絕大多數的人從工作取得收入後,都想要追求「當下的享受」,是基於「貪婪」的心態,甚至只是在同儕壓力下的行為,以免被視為落伍,以免被人嘲笑,這時其實是「恐懼」在作祟。手機、汽車、名牌包,一旦買下來,價值就只剩下不到一半了,因為另一半就只是「虛榮」罷了。
買了這些時尚品之後,又要繼續拼命「為錢工作」,然後存到了足夠的錢,又要再次把手機、汽車、名牌包升級。之後再繼續工作、存錢、再升級,周而復始,陷入永遠缺錢的輪迴。
如果你的收入還能支付這些開銷,至少不會被錢追著跑,但其實有更多人在還買不起的時候就想擁有,那就會落入「負債」的處境,結果就註定要越來越窮了。
富人—讓錢工作,追求未來財富
富人則完全相反,他們會拿錢去買股票,讓這些股票可以幫他賺錢,不論是領股息,或是賺價差,都能使他的資產繼續增加,也就是「讓錢為他工作」。或者他們會拿去買房地產,或任何可以增值的標的,甚至去進修、增加自己的工作能力,為的則是追求「未來的財富」。
不過,有人一定會反駁說,買股票、房地產不一定會賺錢,甚至還可能賠錢,所以還不如拿來消費,至少可以得到小確幸。這種心態將註定你一輩子當窮人,但你只要買進安全穩當的績優股,或地段很好的房地產,你就比別人更有機會成為富人。
很多小資男女一方面不想犧牲享受,一方面又想藉投資理財來賺錢,結果就想抄捷徑,用小錢來搏大利潤,這種對「高報酬」的期待,反而會伴隨「高風險」,然後就會離富人之路越來越遠,這種投機心態才是最危險的。
一般人對「資產」的簡單定義是能讓你的錢越來越多,而「負債」則是會使你的錢越來越少,所以他在書中提到「房子不是『資產』,而是『負債』」時,確實顛覆了很多人的觀念,甚至成為許多不願買房,只願租房的人最有力的理由。不過,這其實是大多數讀者斷章取義的誤會。
不是別買房子 別買負擔不起的房子
他在書中曾明確寫到「我的意思並不是別買房子」,而是別買負擔不起的房子。這個論點和我常說「第一棟房子,買得起最重要」不謀而合。買得起,就是「資產」;買不起卻執意要買,就是「負債」。作者從事很多年的房地產投資,也賺了大錢,所以怎麼可能說房子不是資產?
現在買房最大的壓力是頭期款,但只要不是買在蛋白、蛋黃區,然後願意犧牲享受、努力存錢,真的不該太早放棄買房的夢想。付了頭期款之後,後面每個月要還的銀行貸款,差不多和房租相當。你付貸款,是買「資產」;你付房租,就是買「支出」。
最後,我要提醒已經有富人思維的讀者,或許你這幾年從股票投資上有賺到錢,這時請你該把「股票」這個資產,適時轉成更能保值的「房地產」。這是書中沒提到的觀念,或許是因為作者太有錢了,不需要做調整,但對小資男女來說,千萬不要忽視隨時有可能降臨的股災。真有這麼一天,肯定會讓你的富人之路瞬間中斷,屆時原本的「資產」就會變成「負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