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許多出國念書的窮學生一樣,作者貝版剛到美國念書時,身上只有200美元,但出社會後立定明確的理財目標,靠著普通上班族薪水與積極的存錢和投資,用11年累積3億台幣的資產。
瞄準未來有錢人布局
在我的記憶中,有幾個比較大的思考里程碑,一個是擁有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0萬)資產的時候。
我只工作6年,為什麼就能擁有100萬美元? 這和教科書上以及各種報章雜誌上的投資理財計畫都不一致,按照報章雜誌一味宣傳的401K退休計畫長期固定投資方法,只有在很久以後—一直到你退休,才能成為百萬富翁。
另外一個思考的里程碑是在我快完成10年理財計畫的時候(存到百萬美元後,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全新、看似難以實現的計畫,就是再加一個零),當初制定這個10年1,000萬計畫的時候,我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實現。後來實現的時候,我又陷入了很長時間的思考,經過這兩輪思考,我漸漸領悟出「會走路的錢」的投資理念。
什麼叫作「會走路的錢」呢? 用一句能說清楚的話簡單概括就是:各種投資商品的價格與生產成本和使用價值無關,價格也非固定。一件投資商品的價格未來會不會上漲,取決於擁有的人未來會不會比現在更顯著的有錢,特別是那些未來必須擁有這項投資商品的人,也就是剛性需求族群,會不會比現在有錢。
我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會走路的錢」原理。
在全世界的古董拍賣會上,各種唐宋明清的文物,價格都非常高,圓明園曾經用過的水龍頭其實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年代也不是很久遠,價格也被炒到上億的天文數字。
這些東西在改革開放的時候並不那麼值錢,一個外國人哪怕是中產階級,到中國都有能力收購,現在這些東西卻變得非常值錢,這是因為中國整體變富裕了,中國人有錢了。
能夠看到這一點的人就可以發財。比如改革剛開放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法國人到中國收購各種現代繪畫,我喜歡的岳敏軍的繪畫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這些繪畫在中國並不值錢,也不算文物,但是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現在看來就是珍寶,因為這些繪畫可以觸動我童年很多回憶,讓我產生各種強烈共鳴。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現在變得有錢了,這些畫也就從一幅幾千元漲到幾千萬元。畫還是那幅畫,倘若我們這代人沒有變富裕,就不會變得值錢。
如果你覺得藝術品市場無法理解,來看一看大家熟悉的股市。1970年代的日本股市曾經有一波小幅上漲,但是又陷入下跌,當時很多人認為那是泡沫,但是1980年代日股一口氣漲了幾十倍,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一代日本人變得有錢了,之後,日本陷入人口老化,新生人口變少,收入陷入停滯,股票和房子在泡沫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