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236期曾經以TCRI作為評價,提醒投資人防範風險較高的KY公司。這一次,我們再以相同標準,檢視其他台灣上市櫃企業之中,信用評價存有疑慮的企業。
《台灣經濟新報》所發布的信用風險指標(TCRI)是以台灣公開發行公司為評等對象,供銀行、券商等金融業作為投資及授信參考。信用評等部協理李冠皓表示,當一家上市公司的評價被降等,代表銀行、金融機構在對公司授信時較為謹慎,恐影響公司資金周轉或是貸款利率水準。
TCRI將企業信用風險評級從優到劣分為9級,第1級最優,第9級最差,而評價在第7等之後視為高風險企業,多是長年虧損、財務結構脆弱、流動性極差的企業。
事實上,檢視近年來部分爆出財務問題的企業,信用評等調降的確可以當成一項有效的警示訊號。2019年因為會計師對財務報告出具無法表示意見,一度傳出要下市的大飲(1213),早在2018年已經遭TCRI連續調降二個評等,隔年爆發出的財報問題,其實也是有跡可循。
曾經是千元股王的太陽能廠益通(3452)在2018年的財報評等上,也因為在經營方面有重大的不確定性,被調降至「D」的評等。同年底,益通下市也震驚市場。
- 評等D:表示公司發生財務危機,較第9級評等更糟。
其實從這些案件可以觀察到,有大幅調降評等的企業,除了銀行、供應商之外,投資人也應該要多加注意。
《今周刊》篩選從2018年第三季以來,連續、大幅調降評等的企業,整理出20家公司營運、體質有疑慮的降評股。
宜特前2年本業虧損,不過今年搭上半導體強勁趨勢,本業已經由虧轉盈。(圖/宜特提供)
銘異、信昌化 企業營運惡化
從整理出來的企業來看,大致上可分為「企業營運惡化」或「財務體質不佳」2大類。
因為企業營運惡化遭到降評等的企業,主要是因為產品沒有升級或是轉型,市場轉移到其他產品或是公司,導致訂單萎縮,例如生產傳統硬碟機(HDD)零件的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