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聰明人—尤其是發牢騷說「繳房租是把錢丟到水裡」的人—往往低估了購屋後續的頭痛問題.....
音樂家、歌劇演唱家、芭蕾舞者經常巡迴各地演出,喬伊(Joy)也不例外。她與先生買了小公寓,幾個月後,她接到電話,有機會成為知名的紐約市大都會歌劇院其中一員。
幸運的是,喬伊設法賣掉新購的房子,與買入價格相差不多,然後把所得款項全部存在銀行。不過由於房地產買賣手續費(closing costs)就要將近1萬美元,她還是覺得受到打擊,認為如果出租房子,就不需賣房。
我與喬伊談話之時,她才剛到紐約不久,迫不及待想要展開新工作,享受成名的滋味。但猜猜還有什麼事讓她迫不及待?在紐約買房。
我說:「哇,等等,你不是才剛犯下類似錯誤嗎? 何不先租屋一段時間,視新工作進展而定?」
喬伊說她已找到「夢想中的工作」,不會想要離開。
我的語氣就像電影《小太陽的願望》一樣天真可愛,問:「那麼,萬一你被裁員了怎麼辦?」
她承認是有可能發生,但她不在乎。賣掉小公寓後,她還有數十萬美元現金存在銀行。她有能力輕易買房,卻得心不甘情不願每月花費5000美元(約合新台幣14.7萬),租一間曼哈頓破爛公寓,這對她而言真是要命。
我說:「沒錯,但是要在紐約買下你喜歡的房子,你必須花多少錢?」
她說:「大約200萬美元(約合台幣5879萬)。」
「難道月付5000美元不比200萬美元划算嗎?」她不太情願的同意了。我一針見血,繼續談話,最後她屈服了,同意在企圖買房之前,先在紐約租房一年看看。
人們對房地產有種牽絆。就像大學時,與一個不太好的男女朋友交往,即使被騙、被甩或在背後說壞話,我們依然戀戀不捨,頻頻回顧。樂觀偏誤在此發揮作用,但情況不僅如此。
在美國,人人年輕之時就被洗腦「有土斯有財」,認為不動產是「財務未來的基石」。每個人都聽過,有人迅速轉售房子或經營度假民宿,賺進數百萬美元,或是在荒郊野地置產,後來居然成為新興高級地段。
諸如「美國家園頻道」(Home & Garden TV,簡稱HGTV)之類管道,以及《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類報紙的副刊,充斥無數不動產廣告,一直對我們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