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全球經濟仍壟罩在疫情陰霾下,PIMCO(品浩)認為信用債資產仍具備投資機會。有鑑於初級市場發債活動再度熱絡、近期信用利差收斂,以及市場流動性改善,我們看好高評等發債公司,因其營運韌性較佳,並預計其風險溢酬將隨著經濟回溫而縮小。
新冠疫情導致經濟陷入衰退,各國央行為了救市而積極降息。低殖利率已經削弱許多投資人的投資報酬,因此部分投資人轉進風險相對較高的資產,而且經常是高於其風險承受度的標的。
在PIMCO,我們認為部分資產類別(例如信用債)的某些標的仍存在潛在報酬機會,足以抵銷風險。整體而言,考量經濟疲軟與近期利差收斂,我們對信用債維持謹慎觀點,看好高評等發債公司。以下說明五個潛在投資機會與原因:
美國聯準會紓困
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後,全球主要央行設法在金融市場極端波動時出手救援。無論是歐洲央行在2016年6月推出購債計畫,或是美國聯準會在今年3月公布前所未見的大規模紓困方案,市場波動在央行支撐下逐步減緩,進而反轉投資流向。如圖所示,許多資金正回流至投資等級與高收益債券市場。
在央行持續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加上公債殖利率趨近歷史低點,投資人可能會鎖定傳統的收益型資產類別,例如信用債。然而,即使有央行大規模的紓困措施支持,投資信用市場仍有虧損,尤其短期亦是如此。投資人必須謹慎看待市場風險,特別是評等相對較低的信用債。
隱含違約率與實質違約率:主動式投資人的機會所在
現階段而言,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仍是未知數,經濟復甦力道取決於是否能成功研發疫苗,以及疫苗何時問世,因此信用市場仍面臨壓力。在PIMCO,我們觀察到部分投資人在價格上已反映悲觀情境,但日後的實際情況可能並未如預期負面。
如圖所示,目前的利差水準顯示未來5年有超過12% 的美國投資等級企業將會違約。綜觀歷史趨勢,同一資產類別的5年累計違約率最高只有約2%,實質違約率從未比隱含違約率嚴重。
倘若實質違約率低於市場預期,進而使得利差收斂,我們建議主動式投資人鎖定評等佳、營運具韌性的企業,將可從中受惠。
市場情況改善
股債市在3月時賣壓出籠,市場波動性達到2008至2009年高檔,各國央行隨後推出財政刺激方案,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史無前例的紓困力道帶動三大市場現象回溫。
- 初級市場發債活動再度熱絡:今年以來5月發債踴躍,美國投資等級企業合計籌資1兆美元,高收益企業則籌得1,400億美元(詳見下圖)。
- 利差收斂:除了現金債券之外,投資人亦使用衍生性商品複製現金債券,兩者的利差理論上應趨近於零。然而,由於債券的購買成本低於流動性較高的衍生性商品,通常利差呈負值。3月時,利差擴大至約負200個基本點,全球央行陸續公布紓困措施後,利差再度收斂,顯示市場逐漸回溫。
- 流動性改善:買賣價差在3月擴大至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高點,但在央行公布紓困措施後大幅收斂,顯示流動性回升。
票息的力量
數百年來,債券持續提供收益給投資人,發債公司承諾支付利息。若公司出現問題或市場發生利空事件,導致債券跌價,利息可以緩衝虧損的衝擊。
如圖所示,債券報酬分為三個主要來源,包括票息、價格與其他(例如匯率走勢)。對比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企業債券指數的總報酬,可以看出指數在過去15年有4年呈現負報酬,價格有8年走跌,顯示票息有4年發揮緩衝作用,抵銷價格跌幅後仍為正。
最低評等的企業為了吸引投資人,往往支付優渥的票息,但投資人必須謹慎評估風險,依風險屬性選擇最適合的收益水準。
利差水準:投資時機快到了嗎?
2至3月市場大幅震盪,信用利差擴大到2008至2009年以來新高。部分市場浮現恐慌性賣壓,大多數企業均難以倖免,包括基本面健全的企業。
隨著全球主要央行公布空前的紓困措施,利差再度收斂,仍舊高於長期平均,如圖虛線所示。未來利差能否回歸到長期平均仍是未知數,但在PIMCO,我們認為部分高評等企業的營運韌性較佳,足以抵擋經濟疲態,預計其風險溢酬將隨著經濟回溫而縮小。
延伸閱讀 >> 掌握最新市場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