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正是對一般投資新手和不想花時間盯盤的上班族來說,是很好的投資工具,具備進入門檻、交易、稅負成本、匯率風險的4低優勢,再從了解ETF追蹤指數的成分、折溢價、成交量、內扣費用越低越好的面向去檢視,挑選到優質的ETF。
股魚
Profile
畢業於台大機械工程所,現於科技公司擔任研發主管。除了專研財報分析,也樂於與人分享投資知識及觀念,擔任理財投資課程講師,也與各大財經媒體合作撰寫教學專欄,將自己在股市投資的致勝心得傳授給散戶投資人。
粉絲團 www.facebook.com/stocksardine
2019年是個股市報酬率大噴發的年度,單一年度的大盤指數報酬率高達30%以上,而在當年中各家投信又紛紛推出各種類型的ETF產品(像是ESG ETF、通信產業為主的ETF、AI人工
智慧特色等),為當年度添增了不少話題性。
從整個ETF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台灣市場已經發行了數種不同類型的ETF(如下圖),像是原型指數、大陸市場、槓反、商品期貨、Smart Beta、債券等類別,在整個交易市場上推出多達220檔(含已下市)產品,曾經在一場投信的會議中經理人員說到,台股發行的ETF數量與豐富度在周邊國家可說是數一數二,若主管機關能再放寬些限制,肯定能為市場帶來更多的選擇性。
能發現光是ETF這項投資商品便有很多細分項目,而其背後各自有代表性的複製指數。
>> 步驟2:建立基礎股債配置部位,股票型部分以大盤指數型ETF來搭建,而債券型的話選擇美債與投資型債券ETF來搭配。在比例上會用基本的年紀來區分,年紀越大債券的比重則加高。
而股債配置是投資的基本功,往往被投資人忽略掉,特別是股市行情大好之際,這是一種被眼前的利潤遮蔽雙眼而輕忽風險的行為。
特別是在2020開市以後遇到一波疫情亂市,股票市場大幅回檔。這個時候債券市場就發揮出避險的特色,我們一般是不太能夠預測市場何時產生變化,唯一能做的便是做好配置降低市場不安的衝擊。
債券產品怎麼挑?
以往投資人對股票型ETF商品算是相當熟悉,對債券型商品就比較陌生。這也難怪,根據投信的統計資料指出,債券型商品大多是由法人機構所認購,一般投資人買得不多。
所以我們便針對債券型的商品來進行介紹,依據用途目的的不同分成三大類型如下:
>> 收益型:投資等級債、新興市場債、高收益債
>> 配置型:美國公債
>> 現金管理型:短期收益債券
一般在談股債配置的時候,利用的債券型工具以長天期的美債為主(20年以上),主要是長天期的美債會反映股市的波動狀況,達成整體投資部位的波動風險的控制,但長天期美債商品在現金殖利率表現上約僅在2%左右,故我們會建議搭配一點收益型的債券來提高整體的收益表現,特別是投資等級債是相對適合的商品。
分級方式看出高收益債特性
如果單純以殖利率數據來排列會得到以下的結果:
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投資等級債>美國公債
那選擇高收益債不是更好嗎?其實這是錯誤的。在投資組合中放入債券是為了穩定收益與資產配置的效果,而高收益債的特性其實跟股票相似,增加高收益債並無法達成配置降低波動的目的。
其中要特別注意的「垃圾債券」這個等級。垃圾債券顧名思義是高風險等級,這是由於發行債券的單位(企業或是國家)本身的償債能力不佳,信評公司給出較差的信用評等,故該公司需要提高殖利率來吸引投資人購買,但投資人相對的就必須承擔較高的違約風險。
到了金融業者手中,名字就被改成「高收益債券」,光看名字還以為是單純的高殖利率商品,不要忘了金融市場向來是高風險高報酬的同義詞,若是有低風險高報酬的商品早就被搶光了。
以初次接觸債券市場的投資人來看,會建議從投資等級債券與美國公債來入手,不僅安全性高也滿足配置的需求。
當我們在進行長期投資與股債配置的時候,便可以利用高投資評級債券產品來搭配股票型ETF,這可以讓整體的波動風險降低,遇到類似近期的「市場先生」躁鬱症發作時,就可以降低損失的程度安心度過股市風暴喔!
本文摘自今周特刊《ETF穩穩賺 不斷電現金流》
通路全台7-11、全家、萊爾富、OK、書店均有販售
購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