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台灣上路的逐筆交易,還是有許多投資人不甚熟悉。《今周刊》整理重點,提醒投資人該注意的逐筆交易攻略。
今年三月二十三日,證交所籌備多時的「盤中逐筆交易」新制即將上路。為了宣傳撮合制度的改變,這段時間從路上看板、公車廣告,甚至到網紅影片都有宣傳資訊,可以看出證交所卯足全力,宣傳新上路的逐筆交易制度。
事實上,歐、美、日等區域的證券市場,交易制度早已從目前國內仍然採用的「集合競價」改為逐筆交易,就連亞洲四小龍,也只剩下台灣還沒採用逐筆撮合交易。這次改制,就股票交易市場的競爭力而言,台灣算是迎頭趕上,進到下一個里程碑。未來,除了開盤的第一次撮合,和收盤前五分鐘的試撮階段,其他盤中時段都改成逐筆交易。
然而,在實際下單交易時,新制與舊制之間究竟會有哪些不同?
追買搶賣 用「市價單」最快
這個問題,要從「下單的種類」開始說起。所謂「下單」,包括了「價格」與「有效期限」兩個要件,以往,台股市場的交易委託單,其實只有一種類型,就是「限定價格且當日有效」。至於投資人習慣喊「市價買進(或賣出)多少張」,真實的意義,其實是「限定用漲停價(或跌停價)買進(或賣出)多少張」,只是證交所會以「價格優先原則」對這筆委託進行撮合,說穿了,還是一種限價委託的概念。
改制之後,委託單的類型瞬間複雜六倍,因為價格方面包括了「限價」與「市價」兩種,有效期別方面又包括了當日有效(ROD)、立即成交否則取消(IOC)、立即全部成交否則取消(FOK)三種。兩種價格、三種有效期限的搭配組合,也就會有六種類型的委託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