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美元指數自今年10月初達到高點99.67之後開始迅速下降走弱至97.11,幅度約下降2.56%,12月更達低點96.54,而美股S&P 500也自10月開始向上走強,幅度達12%,美元走弱,美國股市即走強的循環似乎還是存在的。
美元走弱是美國聯準會8月預防性降息後,接連於9月19日再降息一碼和10月31日又降息一碼,之後至11月底走弱的美元指數始反彈至98.54,不過12月起又開始走弱至96.54,市場預期可能再度向下走弱。
探究原因必須先回頭看一下10月美元指數走弱,除了降息之外,不排除另一個原因是來自美國9月附買回交易利率於9月16日飆升至5% (原約2.2%),次日更飆至10%,使得美國聯準會降息之外,還需對市場啟動注資。
自2017年聯準會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加上金融海嘯後,銀行的準備金需求水準比以往高,9月又值企業繳稅,使得聯準會的超額準備下降至約1.35兆美元,比2014年的2.8兆美元低很多。
為維持超額準備金水位,聯準會已經採取每月定期450億美元期限回購和600億美元的短期債券購買,並將在今年底注資5000億美元入附買回市場,以防年底再度發生附買回利率上升。
因此,根據國外網媒Zero Hedge估算,美國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將會持續擴大,因為對附買回市場的短期注資操作和國庫券的購買,將使目前表上4.066兆美元的水準增加至4.5兆美元,這是歷史新高的位置。
因此美元要立即走強的局勢是不會發生的,最悲觀的則預估美元指數相較目前位置可能持續往下,而台幣近期強勢也就不意外,12月31日甚至一度突破30元關卡。
全球資金撤離債券 往股票移動
美元指數已經跌破上升趨勢線,破壞多頭技術線型,加以聯準會每月購買600億美元短期債券措施,將持續至2020年6月,這措施相當有超過5000億美元的債券貨幣化了。
約在10月中全世界負利率債券約17兆美元,短短兩個月已經降至12兆美元了,資金大幅撤離債券市場,隨著中美貿易戰暫時趨緩,股市是目前資金停留的處所,可以自美股的尖牙股 (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Alphabet-Google) 和台股的台積電等大型股,近兩個月持續走強獲得佐證。
而全世界正處在政治選舉的氛圍,台灣將於明年1月11日選出下任總統和立法委員,台股近日的量縮,一部分因素是外資處於聖誕節和新年假期,一部分因素即是等待這個不確定因素消失。
不論如何,2020年台灣的經濟發展仍將優於全世界,主計處預估成長率為2.72%,惠譽則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約為2.5%,至於中國和美國經濟成長預估為趨緩,約分別是5.8%和1.2%,屬軟著陸。
上市櫃公司獲利年成長10% 2020年台股仍有機會
11月美國採購經理人指數的庫存來到45.5,這是三年來的新低,可見企業對經濟的未來預期是持保守態度,持續消耗庫存,然而庫存高低原就是經濟成長或趨緩的一體兩面,一旦需求來臨,又是搶補的一陣大風,最近台股的(快閃)記憶體相關個股上漲,即是來自補庫存的帶動。
因此未來股市大幅波動可能性是存在的,投資人必須擬定長線穩定操作策略,目前所觀察2020年市場對美國和歐洲企業獲利成長分別預估9.3%和8.9%,台灣上市櫃公司獲利則約成長10%。
至於2020年在5G、電動車、大數據等三大相關需求帶動下,包括半導體、伺服器、電源供應器和手機零組件需求,仍將是台灣上市櫃公司獲利的主要來源,預估新年後台股仍將有一段不錯的行情可以期待。(作者為前元大金控集團證券公司自營部主管,現任麒鑫投資公司研究部資深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