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台灣股市資本市場最熱鬧的事件是和潤(6592)的增資上市案,鬧得沸沸揚揚。主要因和潤掛牌前在興櫃的收盤價高達153.53元,若照和潤承銷價53元計算,預期掛牌當天可以「現賺」超過10萬。
上市前7個營業日,和潤興櫃平均收盤價超過150元,許多投資人期望至少能獲利超過9萬元。因此在和潤IPO時吸引近百萬件申購,中籤率僅不到5%。
豈料12月9日和潤上市當日,承銷價僅53元的和潤以80元開出,收盤98元,與市場預期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一個禮拜後股價甚至跌到85.6元,想賺9萬元大紅包的投資人可以說是期望落空。
究竟,和潤掛牌前股價漲到153.53元,承銷價僅53元,其中是否有不合理之處?
事實上,投資人預期和潤股價飆漲,帶來掛牌價差,這件事本身恐怕是過度預期。
且看和潤今年前三季每股純益(EPS)4.55元,經過增資稀釋過後的每股純益降為約3.31元,全年預估則為4.3至4.5元,若以上市第一天的開盤價80元計算,是將近18倍的本益比。
拿同業來比較,裕融及中租-KY 11月底的本益比皆只有是12倍左右,和潤18倍的本益比表現已是超出預期;若看歷史本益比,以去年第四季到今年3月底(2018年年報結算期間)計算,本益比約是落在17倍到21倍之間,可以說和潤上市的開盤價,確實符合去年的歷史本益比狀況。
通過最簡單的本益比計算,和潤的價格區間很明確在76.5元至94.5元之間,反而興櫃收盤價150元至160元之間是相對不合理的數字。
和潤的籌碼幾乎都集中在母公司和泰及另一個大股東日商豐田身上,兩家合計掌握的股權就超過99%,市面上流動股數數量不足的情況下,一有買盤進入,價格就很容易高漲。這也是許多企業IPO前會面臨的情形。
資本市場訊息鋪天蓋地,投資人面對利潤的誘惑,第一時間還是要理性地進行進行價格試算,評估價格的合理性,才不會在投資時誤判,帶來預期落空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