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巴菲特:我一生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

巴菲特:我一生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

2019-12-02 18:22

巴菲特願意這樣持續數十年地堅持,所以最後他成了超級富翁。亞馬遜CEO貝佐斯問他:「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口 述:Scalers 《刻意學習》、《持續行動》作者
採 訪:陳一竹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許多人在制定計劃或者學習目標的時候,往往半途而廢,這是因為他們並未真正從內心認識到「持續行動」這件事的強大力量,或者被思維誤區遮蔽了雙眼。

 

而這正是大多數人在一生中成就非常有限的原因之一,畢竟,葬送自己未來的時候,沒有人為我們做出預警。

 

首先,在閱讀本文之前,請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真的懂得「持續行動」的道理嗎?

 

掛在嘴邊的道理,都不是真懂的

 

 

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曾經說過:「人們通常對於自己發現的道理,比由別人發現的更加深信不疑。」

 

充分認識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必須從感官層面出發,在大腦裡紮根,就像樹幹發出新芽,才能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認知中。

 

如果說認知水平由聽過的道理決定,那世界上最智慧的人應該是新媒體編輯,因為他們每天要經手海量的文章和書籍——包含各種「醒世良言」,人生哲理。

 

當人們說自己「懂」一個道理的時候,其實是包含三種層次:

 

1、不求甚解。對於這個道理僅限於記住了內容,或許能在聊天時能拿出來炫耀,但既沒有深入的了解,也沒有自己的思考。

 

2、對道理有自己的思考和質疑,但並沒有真正的結合到生活實際中。

 

3、親身實踐,對遇到的問題有深入的思考,當這時看到別人總結的經驗時,才能更好的批判吸收,化為己用。

 

就是一個簡單的「懂」字,也有不同的深度。所以道德經裡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深度的區別在於我們花費了多少代價,去換來那個「懂」的感覺。輕鬆的懂,代價少,路徑短,忘得快,有誤差;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悟道,時間長,見效慢,印象深刻,可以內化成自身的本領。

 

在外人看來,可能就是同一個「懂」字,但背後功力深淺,卻有著天壤之別。

 

不要讓幻覺支配行動

 

在持續行動開始的時候經常會犯兩種錯誤。

 

1、慾望超過行動力

 

第一個常見的幻覺發生在剛開始行動的人身上,統計學家說90%的人認為自己中等偏上,所以他們要麼不努力,要麼搞大的,同時做多件事。

 

全面的開工可能意味著全面的崩潰,如果能力還沒有那麼強,不妨一步一步慢慢來,時間會成為最好的助攻。

 

要先做減法,才能做加法。在計劃的一開始如果拚命給自己做加法,微弱的行動力在慾望膨脹中被稀釋,很可能第一步都難以邁出。

 

相反集中目標,單點突破,選擇一個切入點,可能對初始者更為友善。

 

2、娛樂執念

 

環顧周圍,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是情緒大於理智的,他們無法在工作中真的全身心投入,而總是在期待著某種娛樂補償。

 

有的人在完成計劃後,會通宵慶祝,最後導致破壞自身的作息時間,耽誤下階段的工作。有些人則會選擇暴飲暴食,過後則需要用更多的鍛鍊燃燒過度攝入的熱量。

 

最關鍵的是,這種娛樂執念會讓他在計劃的最後階段失去耐心,變得敷衍潦草,失去計劃本來的價值。

 

 

只要能到達,哪怕是彎路

 

生活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只有在一成不變的世界裡,最短路徑才是有效的。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只有你走出來的道路,而沒有所謂的彎路和直路。

 

寧願害怕走不了路,也不害怕走彎路。

 

相反,如果某個人聲稱能夠帶你走捷徑,那就一定要當心了。王興說:「人們為了逃避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因為思考是很痛苦的,總有人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挖陷阱、設圈套。

 

成長的彎路就是「捷徑」,成長的捷徑,是行動。

 

我有一個學員貓貓,她每天看領域文獻綜述三篇,兩篇英文,一篇德文,精讀一篇,堅持了5年,從一個普通小醫院到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工作,又獲得了在牛津大學的工作機會,現在於美國最好的醫院之一克利夫蘭診所實習。

 

以前會有人告訴她,說她不適合做醫生。而現在卻有人告訴她:「你天生適合做醫生。」

 

成長真的是複利的,當一個人開始行動、當走上了一個更高的平台,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在前方,而且是越來越好。

 

做好三天,就是做好所有

 

太長的計劃會讓人感到焦慮,但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這樣——難道你會制定持續呼吸一輩子的計劃嗎?

 

我們只要把計劃制定三天——今天、明天和後天。

 

今天是什麼任務,能不能完成?

 

明天要做什麼,能不能安排出時間?

 

後天會不會有突發事件,我能不能成功應對?

 

很多人會猶豫、害怕投入,企圖尋求捷徑,這些本質上都是缺乏行動力的表現,當然,生活是故事的開始,故事是意外的合集,總是避免不了各種意外導致完成不了計劃,當這種時候,不妨採取「底線思維」。

 

在計劃開始的時候,問問自己:在最繁忙的時候,我能騰出多少時間?請用最理性、最保守的方式叩問內心,然後把它變成必須死守的底線。

 

這個底線可能是一個小時,可能是一篇筆記,一旦設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堅決執行。而在「底線任務」上,可以設置「晉級任務」,最後在月末統計,有多少天只完成了底線,有多少天在挑戰「晉級任務」,計算出比例,然後在下個月的行動中優化這個比例。

 

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但至少可以選擇恪守底線。

 

 

學會做「慢反饋」

 

鐘點工按小時結算報酬,一般員工薪水要下個月結算,也有季度結算的,創業可能前兩年都是虧損。那投一個基金呢?回報期可能要3-5年、7年。持續行動的反饋更久,現在投入了時間精力,如果在30年後持續產生回報,也就意味著有了現在很熱門的「被動收入」的能力。

 

誠然,得不到反饋是一件令人焦慮痛苦的事情,但在成長中,慢反饋、甚至沒有反饋,都是常見的結果。如果不能接受「慢反饋」的思維,就很難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

 

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面對採訪時他舉過一個例子:「從1900年到1999年,道瓊斯指數從65.73點漲到了11497.12點,漲了175倍。175倍,很可觀,對不對?但你知道它的年複合增長率是多少?答案會讓你意外:僅僅只有5.3%。」

 

這樣一個增長率很多投資者都可以做到,只是他們嫌太低了,不願意去做這樣的投資。但巴菲特不一樣,他就願意這樣持續數十年地堅持,所以最後他成了超級富翁。亞馬遜CEO貝佐斯問他:「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結語

 

在這個大家都忙著尋找成功的捷徑的時代,人人都想快快成名、快快升職、快快暴富,卻很少有人選擇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但個世界就是這麼奇怪:想走捷徑的,最後都走了彎路,想搞投機的,最後都掉進了陷阱。

 

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心理學家安吉拉說: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最終你能在聰明人中間贏,是因為你比別人更加堅毅。只有堅毅的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延伸閱讀

存股族必看》0050跟金融股,哪一個比較賺錢?一張表追蹤8年股價,答案是....
存股族必看》0050跟金融股,哪一個比較賺錢?一張表追蹤8年股價,答案是....

2019-12-03

朋友老是凹你「認識這麼久打個折吧?」記住!降價是毒藥,最後不是死老闆就是死員工
朋友老是凹你「認識這麼久打個折吧?」記住!降價是毒藥,最後不是死老闆就是死員工

2019-12-02

整存整付、零存整付、存本取息...哪一個方法能最安全快速的存到第一桶金?
整存整付、零存整付、存本取息...哪一個方法能最安全快速的存到第一桶金?

2019-12-02

40歲存股不嫌晚!懶人這樣存退休金:65歲存到千萬資產、月領6萬養老金
40歲存股不嫌晚!懶人這樣存退休金:65歲存到千萬資產、月領6萬養老金

2019-11-26

想在65歲退休,每個月要存多少?第一名分析師用「4%存錢法則」,40歲就財務自由
想在65歲退休,每個月要存多少?第一名分析師用「4%存錢法則」,40歲就財務自由

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