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 透過被追蹤指數的方式讓投資人獲取與追蹤指數相同的報酬率,擁有低波動、高品質與高配息三大特色,頗受投資人歡迎,但市場 ETF 多達數百檔,該怎麼挑選呢?專家建議,挑選 ETF 可從三大原則挑選:規模與交易量、持股性質、成立時間長的,較有機會免於被清算賺取投資收益。
規模交易量要大 才有流通性
目前 ETF 檔數多達 200 多檔,但並非每檔都具備一定程度規模,今年以來,已有 4 檔 ETF 因資金規模低於法定標準 1 億元宣布下市,換言之,如果你買的 ETF 規模小、交易量偏低,很可能面臨投資標的被清算下市,或是想賣卻賣不掉的窘境。
那該如何檢視 ETF 規模大小呢?通常規模大的 ETF 交易量也不會太低,以目視市況來看,有 50% 的交易量幾乎集中在排名規模前 10 大的 ETF,因此交易量大的 ETF 通常是相對熱門的標的,其資金規模也不至於太低而面臨清算下市命運。
了解 ETF 投資標的
隨著 ETF 種類越來越多,投資涵蓋標的也越來越多,包括追蹤指數或產業標的的都有,例如台灣 50ETF 就是追蹤台股市值前 50 大個股,會定期調整成分股名單;而元大 MSCI 金融主要以金融股為主,持有成分股幾乎都是金融股,包括國泰金 (2882-TW)、富邦金 (2881-TW) 金控雙雄都是成分股。
但要注意的是,部分 ETF 可能因交易習慣、個股或產業特質進而影響交易量、甚至規模。舉例來說,被投資人視為「類定存」的金融股,其 ETF 不見得受青睞,富邦金融 ETF 因配息率遠不及直接投資單一金融股,投資人寧可直接買金融個股,導致 ETF 規模萎縮,12 月 23 日即將清算下市。
另外,追蹤香港恆生指數的復華港股 ETF,也因為投資人可透過複委託直接投資港股市場,導致港股 ETF 乏人問津規模萎縮,不得不在年底黯然退場下市。
成立時間要長 較能分析績效好壞
與投資共同基金一樣,挑選 ETF 進場前除了要看交易量、規模外,也要評估過去績效與報酬率,而一檔成立時間較長的 ETF 也較有大量的客觀數據供投資人參考評估
※本文授權自鉅亨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