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讓經濟遲滯不前,但也創造了意外的行情。
這波受惠的產業,好光景不見得能持續,投資人應留意。
這半年來的經濟和資本市場,簡單來說就是「歹戲拖棚」,中美貿易戰就像風濕症反覆發作,又像放羊的孩子,說狼來了卻沒有來;聯準會說要降息,偏偏又降得不乾不脆,叫人拿也不是放也不是。
無論如何,這樣的遲滯不前,總有受害者。這次的受害者名單,包括美國自己,被鎖定的中國、華為,及以為自己已經是老大,跟著挑起貿易爭端的韓國。
每一個受害者,都在想方設法能夠掙脫困境,雖然還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但是因為掙扎求生的過程中,創造了一些新的投資(或出場)機會。
先談談自認百毒不侵的美國,原以為九月降息一碼就能交差的聯準會,在美國短期利率飆高到一○%以上之後,驚慌失措地向金融體系注入約二八○○億美元,這種作法雖不是傳統的量化寬鬆,聯準會主席鮑爾將之描述為「美國經濟體系的有機成長」。但其目的,其實和量化寬鬆並無不同。
多數分析師認為此法只是困獸猶鬥,無法改變美國經濟邁向衰退的命運,摩根士丹利則認為,此法和量化寬鬆類似,卻又不及量化寬鬆的強度,聯準會還是要回應市場的呼籲,在次級市場上直接購買證券,把儲備金的水準從一.三二兆美元增加到一.四五兆美元,美國的經濟才能避免衰退。
如果聯準會真的這麼做,可能有的掙扎行情是美股會有機會再創新高,漲個一○%是預料中事,但長期而言,美元指數也可能因為買回公債而下跌,從日前的九十九回跌五%應屬正常。對於投資人來說,接下來投資報酬率較穩定的美元、美債,需要思考匯率變動,很有可能賺了資本利得五%,卻因被美元匯率相對於新台幣下挫而抵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