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市場和頻繁交易,基本上是普通散戶的最典型特徵。甚至可以這樣說,只要能避免這兩種愚蠢的行為,長期來看就有希望戰勝大多數人了。
幾乎所有的投資大師都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忠告:
第一,不要預測市場。
第二,不要頻繁交易。
證券分析之父葛拉漢曾說:「我在華爾街六十多年的經驗中發現,沒有人能成功地預測股市變化。」巴菲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彼得•林區說:「不要妄想預測一年或兩年後的股市走勢,根本不可能。」
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和現代資本理論的創始人、投資大師費雪(Philip A. Fisher),在1929年的一次演講中對當時的市場做出如下評價:「股票價格看起來已經達到了一個永久性平穩的高水準。」就在他演講之後的兩個星期,股票市場進入了美國證券歷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大恐慌,接下來的三年市場都陷在恐怖的崩盤和直線跳水中。這次與事實相距甚遠並且損失慘重的預測,讓這位投資大師的聲望受到了打擊,儘管費雪曾經成功地預測到了1920年代早期的牛市。
2008年3月中下旬,當市場展開反彈浪後,亞洲股神李兆基對市場感到頗為樂觀,並認為在4月前指數可以進一步升至27,000點。結果是香港恆生指數在5月5日上漲到26,387點後,便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而2008年的最低點是多少呢?11,015點,也就是說,距離李兆基表示後市樂觀的4月的收盤點位25,755點,後面還有57.23%的下跌。
索羅斯(George Soros)1987年預見到日本股市進入泡沫化,因此在華爾街評論上發表觀點,認為美國股市將堅挺,而日本股市將崩盤。結果日本股市一直漲到了1989年,而美國股市卻發生了崩盤。此役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當年損失了32%。有趣的是,如果放長時間來看,索羅斯的判斷完全正確。但做空不但要求方向正確,還要求在預訂的時間內發生。這正是做空者最大的挑戰。
我猜想,之所以對預測市場樂此不疲的人,大多數都是因為確實對某個時期的市場猜得很準,由此感覺到自己「找到了真諦」。好吧,市場上也確實有不少因為一兩次準確的預測而名聲大噪的人,但如果你願意將他們五年中所有的預測都列印出來然後對照走勢,你肯定會發現他們預測的準確率低得驚人。我一直認為那些迷戀市場走勢預測的人,都有嚴重的自戀情結。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對此非常追捧,而且預測的週期愈短就愈受追捧。我驚訝地發現,最受追捧的市場預測者已經精確到了下一分鐘市場的走勢了。我不能100%的否認天才的存在,但我可以肯定一點:每天有這麼多的天才出現,這肯定是一個讓智商正常和神志清醒的人難以理解的現象。
那麼預測具體公司的股價走勢是不是容易些呢?說到對公司的瞭解,沒有人比老闆更有發言權,對吧?那麼我們看看一些案例:2009年長江實業(00001,HK)董事局主席李嘉誠連續7次增持長江實業達342.9萬股,合計約3.39億港元,幾次增持的平均價格約為98港元。那麼作為精明過人的亞洲首富的李嘉誠,他對自己公司的大手筆增持是否遠遠勝過普通投資者的判斷?在其增持後,長江實業最低跌到過55港元,也就是說,距離李嘉誠自己購買的平均價98港元下跌幅度為43.8%。
需要澄清的是,不要預測股市是指不要將自己的投資壓寶在股市某一具體時間內的具體走勢,而不代表可以對股市的方向完全沒有判斷。做投資就是判斷未來,某種程度上對股市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判斷是不可避免的。但成功的投資不會將寶壓在對股市的精確判斷上,投資面向的核心只有一個:資產的性價比。對市場的大致觀點對了固然好,錯了也不影響對資產長期價值的衡量和判斷,這是投資者與市場預測者最根本的差別。
看更多《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