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行為投資人考慮的投資點子,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道關卡,是它必須擁有豐富的歷史經驗。也就是你一定要找到資料來證實你的論點。
光有理論而無數據,會淪為獵巫審判,但我們也要知道,光有數據可是毫無理論,也一樣很危險。例如,有一個叫作「超級盃指標」就是假的,美國的美式足球比賽「超級盃」有兩個球會,一個是「美國足球聯會」,另一個是「國家足球聯會」,如果前者的球隊獲得冠軍,這個指標就會預測股市會走空頭,反之則會走多頭。這個指標是雷翁納.科沛在一九七○年代「發現」的,在此之前準確率可是百分之百。直到二○一七年為止,超級盃指標的準確率還是高達八成。
就像光有理論沒有數據會讓我們淪為獵殺女巫,只有數據卻欠缺理論的話,我們只是在追逐真理的影子。一項資料如果沒有充分理由與超額收益產生關聯,那麼它很可能就是無利可圖。所以,投資點子要跨越的第二道關卡是有沒有穩當健全的理論。
在大多數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只要找到經驗證據來支持理論架構就夠了。但金融市場不太一樣,因為那些理論上合理、也有經驗證據支撐的異常現象,很快就會因為套利活動而消失。聰明的人會發現一些市場真理,然後和大家分享,但飢餓的套利者會讓這些真理很快失靈。
比方說「日曆效應」這種市場中的異常現象,是因為某些特定日期的資金流量或其他變數而出現超額報酬的機會。日曆效應經由數據檢視即可發現,因此可以通過經驗關卡。這種異常現象也是合理的,由於民眾納稅、工資發放、調整投資組合等等,都可能在特定時間規律進行,才會出現這些機會,所以這個點子也算是有穩當健全的理論,可以通過第二道關卡。
但是,日曆效應以及很多其他的市場異常現象,還是欠缺行為投資人必須要有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條件:它必須是一種長時間維持的心理傾向。而且為日曆效應做套利,並不會帶來什麼精神痛苦。你在這個月的某一天做交易,並不會比另外一天更困難,所以這個效應一被發現就馬上會被抵消掉。值得行為投資人探索挖掘的投資點子,要有經驗證據支持、理論上合理穩定,而且必須是行為上的不妥協。
在確定變數能否通過第三道也是最難通過的關卡時,有個很棒的指標可供參考,那就是「時間」。以紐約一家餐廳名稱命名的「林迪效應」,是指某個概念的預期壽命與其存在時間成正比。簡單的說,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概念才有可能繼續流傳下去。荷馬史詩流傳已經幾千年,我們可以預期五百年後的中學生還會閱讀《奧德賽》。最近美國名媛卡黛珊的自拍寫真書《自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想必是賣得比《奧德賽》好太多。但根據林迪效應,短期內掀起熱潮的《自私》,很難像《奧德賽》那樣流傳百世,因為它沒經歷時間考驗。
日曆效應被發現後,有幾位教授大肆利用,很快就被套利活動抵消掉了,只有能夠長久存在的價值和動能等因素,才能說是發揮林迪效應而表現穩健。在文學上,林迪效應可能是由品質、原創性和意義等條件來標示,但在資本市場上似乎心理因素也有其作用。
從心理因素來說,運用在價值投資法並不容易,儘管大家都知道這方法有利可圖,也還是會繼續存在。各位可以把巴菲特寫過的每篇文章和自傳都仔細拜讀過,但是要買進在市場上不受歡迎的股票或許還是會讓你感到非常不安。總之,價值投資法就是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理論上合理,且具備行為要素的根據。
看更多《非理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