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財最重要的思考,不是存多少錢,
而是退休之後可以產生多少「穩定的現金流入」。
途經中年,沿岸風景大不相同。有人輕鬆自在,有人無端頹唐。有件事倒是一致:周圍都是養生和退休生活的話題。
「到底要存多少錢才夠退休?」「兩千萬!」「五百萬就夠了。」這樣的討論,在聚會或職場屢見不鮮,但未必搔得到最癢處。
首先,我們都知道,職涯總收入和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或有相關,但並非保證。一路走來會不會規畫,退休後生活品質相去甚遠,賺得多但退休後潦倒的也大有人在。
再來,如果在不留財產給下一代的前提下,退休理財最重要的思考,不是存多少錢,而是退休後可產生多少「穩定的現金流入」(投資收益)?聽來有點弔詭,難道不是存的錢愈多,能產生的現金就愈多?大致是這樣,但也可能大相逕庭。
例如現年五十歲的人,如果二十年前買張養老險,每年繳三十萬元,累積繳了六百萬元,保單的現金價值會在八百萬元以上,現在每年可領回四十萬元。如果擁有的是相同金額的定存,未來每年有十萬元收入就偷笑了。當然高利率的養老險,早買不到了,因為當時的市場利率遠高於現在。
同樣的,很多人羨慕軍公教退休金,這也不是現在一般人可選擇的,必須是二、三十年前就選擇軍公教,現在已經太遲。
當然即使是多年前做了對的決策,還是有令人擔心之處。因持續付出高利率的保險公司,未來財務壓力可能極大。更重要的是,養老險畢竟和定存一樣,得擔心退休最大的敵人「通膨」。
如果現在要開始規畫退休,最重要的是,如何透過投資組合,達到退休後的收支平衡,包括抗通膨。最好的退休組合是:有自己自住的房地產,加上高收益的股票或債券,再加上部分養老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