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作者根據過去20年所做的研究與統計,跟超過500位富人面談,以及與11,000名高收入或高資產人士所做的問卷調查。
作者定義「富人」是依據資產淨值——是「資產」,而不是「所有物」。淨值的定義是,某人的資產減去負債(信託帳戶的本金除外)的現值。資產淨值高於100萬美元(約合台幣3千萬元)以上的人稱為有錢人(富人)。 依據這個定義來看,1億個美國家庭中只有350萬人(3.5%)可以被稱為有錢人。95%的有錢人其資產淨值在100萬到1,000萬美元之間。
透過研究,作者開始找出有錢人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共同特點?例如,有錢人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穿什麼衣服?日常的消費習慣如何?從這些調查中,找出有錢人的特徵,繼而使讀者可以從中學習,靠著自己的力量,翻身做個有錢人。
在我們諄諄教誨金錢贈與和經濟成就之間的因果時,聽眾裡常有人問:「如果給錢不是個好主意,怎麼樣的禮物對孩子更有益處?」他們急切的想了解,怎麼幫助孩子提升他們經濟上的效能。
我們再一次提醒,教導孩子節儉相當重要。如果在孩童時接受與節儉相反的訓練,屆時他們就會變成過度消費的成人,需要現金資助。
什麼樣的世代間轉移,能幫助你的子女在經濟上更有效益?你應該給他們什麼?有錢人很能理解良好教育的價值。我們問這些富翁是否同意以下說法:
學校/大學教的東西,在現實世界裡對謀生沒什麼幫助。
只有14%同意,6%不置可否,剩下的80%不同意。這就是有錢人願意為孩子們的教育一擲千金的原因。這些富翁最常提及的父母給的禮物是什麼?是學費!
其他經濟上的禮物只被極少比例的有錢人提及。大約3個有1個於首次購物時,收到一些財務上的資助;大約5個有1個,一輩子收過一次無息貸款;而35個中只有1個,父母曾經幫忙付過房貸。
你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幫助,讓他們更有機會成為經濟上更有生產力的成年人?除了教育之外,創造一個尊重獨立思考和行為的環境,珍惜個別成就,獎賞責任感和領導力。
沒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通常不必花錢買。告訴自己,要放手讓他們自立。這麼做在財務成本上較少,況且,長期來看,對孩子和父母雙方來說都是最有好處的。
數不盡的例子可以說明,經濟效益和存在大筆經濟資助之間成反比關係。就我們過去20年來收集到的數據,不斷證實這個結論。
大學學費除外,2/3以上的美國富人不曾收過父母經濟上的資助;父母是富人的情況也包括在內。
讓弱者更弱
富人父母該怎麼處理他們的財富?他們該用什麼方法,在什麼時間點把財富分配給子女?
在目前,有些值得深思的地方:多數有錢人至少有兩個小孩,通常經濟效能最高的孩子收到父母最小部分的財富,而生產力最弱的孩子,在「經濟資助照護」和繼承方面會分到較大部分。
試想一下你是個富有的父母,你注意到你的長子或長女從小便表現出非常獨立、有企圖心、遵守紀律,你直覺認為該培養這些特性,不要試圖控制他或她的決定。反之,你花比較多時間幫助資源比較不足的孩子作決定,事實上是你幫他作決定。結果如何?你讓強的孩子更強,弱的孩子更弱。
假設你10歲的孩子去做健康檢查,負責檢查的醫師告訴你,你兒子或女兒體重過輕,而且發展不足,你對這樣的評估會有什麼反應?你會想辦法改善孩子的身體健康,你很可能會鼓勵孩子多運動、吃維他命、練舉重,或做某些體育活動。多數父母會對這類問題主動出擊。要是父母採取相反的手段,你不會覺得奇怪嗎?如果父母鼓勵他的小孩吃更少、運動更少,你會有什麼想法?
通常,把弱者更加弱化會用在個性相關的弱點上。我們知道的一個案例,父母被告知兒子在寫作和相關的口語能力上有缺陷,這對父母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首先,他們讓孩子轉學,然而口語方面的缺陷問題並沒有改善;接著這位父親開始幫孩子寫作業。到今天他仍然幫孩子做作業,而孩子已經大三了。
另一個案例,一對有錢夫婦有個12歲女兒,十分害羞,很少主動跟別人說話。因為關心女兒,這位媽媽寫了張紙條給老師,請求她把女兒的座位從教室前排移到後面,因為女兒覺得在那邊比較自在。
母親說,「坐在前排的孩子時常被老師問問題。」老師收到這個請求那天,她並沒有把座位做任何調整。
當天下午,母親致電老師表達抗議。老師當時無法接聽,但隔天下午她確實回了電話。這位母親覺得被怠慢,她立刻把女兒轉到另一所學校。
這些案例當中的父母都做了什麼好事?讓弱者更弱,這一點他們功不可沒。
如果你兒子在口語能力方面已經有缺陷,你應下定決心幫助他克服這個障礙。在某個案例中,一位父親知道兒子是個數學天才,但是口語能力方面不太行。這位父親對這個問題迎頭痛擊。
每天晚餐時間,父親會要求兒子,從美國學力測驗(SAT)學習指南中挑出三個字來定義。父親在幾百次的晚餐練習中教導兒子,他也為兒子找了一個專業指導,而這種組合奏效了。今天,他兒子從最頂尖的長春藤名校畢業——最難被錄取的那一所!
「經濟資助照護」的產品
當這些「被弱化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會發生什麼事?他們通常缺乏動力。一般來說,他們在經濟上表現不佳,且有亂花錢的壞習慣。換言之,他們會需要經濟資助,才能維持在父母家的時候享受的生活水平。讓我們再說一次:
孩子收到越多金錢贈與,他們存的錢越少;收到越少金錢資助的孩子,越懂得儲蓄。
這是個統計上面可以驗證的關聯。可惜的是,許多父母仍然以為,他們的財富能把下一代自動轉換為高經濟效能的成年人。他們大錯特錯,紀律和動力可不比買車,也不能直接從架上拿衣服花錢買。
本文摘自《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
作者簡介
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
作家、演講人,自1973年開始研究富人的研究者。現居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
威廉・丹柯(William D. Danko)
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商學院副教授,教授行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