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曾說到,自己的目標,是成為「科技產業的巴菲特」。
他領導的軟銀集團,過去二十年平均年化報酬率高達四四%,而同期間巴菲特領導的波克夏年化報酬率約三六%;隨著近年軟銀旗下願景基金的投資地盤不斷擴張,孫正義更大幅翻轉了矽谷新創募資的遊戲規則,整體來看,無論是輝煌的投資紀錄或影響力,這位「亞洲股神」確實有與巴菲特一較高下的資格。
然而,孫正義終究不是巴菲特。
一般認為,巴菲特在投資生涯多數期間,基本不碰科技公司,也因此,近年其對蘋果的意外青睞,也才引起市場熱烈討論。相較之下,自稱「科技絕對信徒」的孫正義,在投資上獨鍾高科技企業,特別是物聯網及人工智慧領域。
對科技股的偏好與否,僅是兩人差異的冰山一角,若進一步爬梳巴菲特及孫正義的背景可發現,兩人無論在投資哲學及心法上,皆有天南地北的差異。兩位同樣成功的投資者,各自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布局路線、投資思路,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堅持守在自己認定的路線上,這,或許是從孫正義與巴菲特身上可以深刻領悟到的一堂投資課。
看擇股標準
巴愛成熟商業模式 孫重趨勢與創新
談到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多數人如數家珍的,是如可口可樂、美國運通與迪士尼等知名品牌。其中,可口可樂與美國運通已有百年歷史。
上述個案中,也可看出巴菲特引以為傲、數十年信守的鮮明投資哲學:在選股偏好上,他傾向投資那些具深厚「護城河」基礎、獲利穩定、業務簡單易懂,且能產生「自由現金流」的公司。
業務要簡單,所以巴菲特投資的標的,除了金融業外,其餘多是食品業,以及與生活日用品相關的製造、餐飲、服務業等,這些公司市場需求穩定,又多站在產業領先地位,因品牌受到廣泛認可,公司擁有一定的定價權,也因此確保了穩定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