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起風了!」
近年來,台灣資金外流顯著,自2010至2018年,國人累計對外證券投資金額就高達4,932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可以說是錢淹到外國人的腳目去。
資金持續流出,台灣上市櫃個股如非熱門標的,單日成交量低於百張並不少見,金融業者銷售商品為了搶客戶陷入價格戰,如今,這個現象將有所轉變。
從「開源」也就是資金流入的角度來觀察,香港政經情勢動盪可說是觸媒。英國知名商業顧問編製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用以評估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排名評量。
在這份名單上,香港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其金融業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地位,主要是提供低稅率、少政府干預但具法治基礎的服務,滿足客戶讓香港成為世界主要的財富與資產管理中心。
如今,這一形象因爭議性修法而有所改變,後續變化仍是未知數,對富裕人士而言,分散放在香港的金融資產有其必要。
根據香港證監會統計,全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規模達24.27兆港元(約新台幣97兆元,2017年截止),這比台灣股市總市值(31.7兆)的三倍都還大,即使只有1%的移動,都是高達新台幣近兆元的天文數字。
雖然停泊在香港的資金大多應來自中國,新加坡可能也是主要受惠者,但這影響將有漣漪效應,台灣有機會雨露均霑。
其次,「台商回流」的效應逐漸發酵。製造業方面,根據經濟部投資台灣事務所統計,截至6月13日截止,已有73家通過審查,總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 3750 億元,預估可創造3.4萬個就業機會。
財務資金方面,政府推出境外資金回流專法吸引海外資金匯回,財政部估計,一年最低推估可以有1,300多億元的資金回台,最高可以達8,900億元。
錢進的來多 出去的少
台灣商品發大財
另一方面,政府開始踩煞車「節流」。
年初以來,金管會開始嚴格管制高宣告利率的儲蓄險,2018年全年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1.38兆元,其中儲蓄型保單就高達7400餘億元。
在國內利率偏低情況下,保險公司為了要籌到保戶收益兼顧公司獲利,大都將資產投資在國外的固定收益產品如債券,匯率波動也造成風險,2018年壽險業全年匯兌損幣高達2,309億元,創歷史新高!
這類儲蓄險已經熱賣一段時間,業者祭出高利保單搶客戶,但無法解決利差損等問題,對接軌國際保險財務準則(IFRS17)將無幫助,還可能讓缺口擴大,金管會因而出手強化業者體質,未來這類保單將逐漸消失,業者大舉收取資金再投資海外的現象也將減少。
如此,台灣的金融環境將轉變成「錢,進的來多,出去的少,境內商品發大財」,目前主管機關規畫的方向包括股市、基金、債券、保險,這些商品將迎來資金活水,如果「資金環繞」的環境真的逐漸成形,預期台股縱使遇到亂流,回檔也會有限,因為低接者眾!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台灣上市企業的殖利率高達4.41%,上櫃企業的殖利率也有4.05%(2019年5月底截止),投資報酬率其實比儲蓄險佳,又不需要考量匯率,缺點在於波動高,風險也較大。
所以,指數型的ETF如台灣50、櫃買指數、高股息ETF或是基金,可能是這類資金的選擇標的。
進一步思考,這次回流的資金特性偏向穩健甚至於是保守,如附表一,為國內掛牌成立滿一年具備「低波」或著「高息」的四檔ETF,將可能是受歡迎的標的,其個別特色如下 :
- 國泰臺灣低波動精選30基金(代號00701):
- 年8月9日成立,追蹤臺灣指數公司低波動精選30指數,規模3.39億,年化標準差5.57%的確不高,但是總管理費用2.11% (含1.81%非管理費用)比例偏高,前五大持股分別為中華電、南亞、中信金、國泰金、富邦金等。
- 元大台灣高股息低波動ETF基金(代號00713) :
- 年9月19日成立,追蹤台灣指數公司特選高股息低波動指數,目前規模31.41億,總管理費用 1.14% (含0.69%非管理費用),年化標準差9.27%較高,前五大持股分別為南亞、中信金、仁寶、台苯、京元電等。
- 富邦臺灣優質高息30 ETF基金(代號00730):
- 年1月30日成立,追蹤道瓊斯台灣優質高股息30指數,目前規模29.46億,總管理費用較低0.76% (含0.31%非管理費用),年化標準差10.15%較高,前五大持股台塑、台化、南亞、中信金、統一。
- 復華富時台灣高股息低波動基金(代號00731) :
- 年4月12日成立,追蹤富時台灣高股息低波動指數,目前規模27.86億,總管理費用0.43%最低,年化標準差6.43%,前五大持股台塑、南亞、台化、中信金、國泰金。
未來,也可能出現因資金往此類型企業匯集,使的各ETF成分股報酬率優於同類型其他企業,亦是可留意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