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下旬,《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進行「國人理財觀念與行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年齡介於二十到三十九歲的年輕族與青壯族,即使正值職場黃金期,是薪資所得尚屬有限、但勞力資本最強大的人生階段,然而卻有高達四○.九%的受訪者認為,以現在的個人狀況,若要晉身富裕階級,最實際的路徑是「提高投資理財收益」,遠高於填答「提高工作收入」的二七.五%。
至於年齡五十歲以上的受訪者,高達三七.四%受訪者認為「中樂透」是致富最可行途徑,雖低於「提高投資理財收益」填答率的四四.六%,但這也顯示,許多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國人,竟把致富寄望於虛無縹緲的樂透中獎率上。
ETF投資專家,同時也是理財達人,著有《養錢練習:10大理財好習慣讓你有錢花》一書的李柏鋒指出,理財投資要趁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很多人卻搞錯順序。「四十五歲前趁年輕應該積極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勞力資產價值,用勞力創造的主動收入來累積資本資產。」「但許多年輕人本末倒置,反而太過沉迷投資遊戲,或資產累積一小有成績,就出國旅行花掉泰半。」
同樣的,年過四十五歲的人,資產羽翼頗豐之際,卻往往以正值工作收入最巔峰、家庭責任最沉重,無法承受風險為由,吝惜為資本資產做妥善規畫,而錯失複利力量發揮的黃金時期。
「我一直強調,累積資產靠主動收入(勞力資產),生活品質來自被動收入(資本資產)。可惜的是,不少人順序顛倒仍不自知,反而弄巧成拙。」李柏鋒如是說。
年齡未必長出智慧,但累積財富的過程卻似乎可以。同樣的問卷顯示,家庭年收入在二百萬元以上的受訪者,有高達五四.四%認為主要致富途徑在於「提高投資理財收益」,這個高收入族群反而只有二二.八%的受訪者認為「提高工作收入」是致富主要途徑。同樣地,淨資產在二千萬元以上的家庭,有高達五○.八%的人認為,懂得投資理財才是主要致富之道;這個族群,填答「提高工作收入」比率僅十三.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問及是否有定期檢視財務狀況的習慣時,回答「每年至少一次檢視財務狀況,並想辦法改善」的受訪者,通常也比較有錢。根據這份調查,擁有淨資產二千萬元以上的受訪者,高達八五.二%有此習慣,遠高於淨資產介於○至一百萬元區間者的六一.四%。
靠自己理財最可靠
精打細算 透過三表建立資產管理計畫
李柏鋒呼籲,落實這個習慣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記帳與著手編製家庭財務三表。因為,家庭編製損益表可以幫助財務「抓漏」,並把主動收入存下來;資產負債表則可用來擘畫用資本資產創富的藍圖;現金流量表則是隨時扮演警告家庭財務是否惡化,或出現危機的警報器。至於記帳,則是編製家庭財務三表的基礎工作。
《做自己的人生財務長》一書作者麥考米克指出,家庭財務長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於,根據財富目標,建立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來管理並分析家庭財務。
「製作三表工作,剛開始的確是有點難度,可是一旦上手,其實容易得很,花的時間也不多!」「值得動手做做看,你會發現,家庭財務報表是通往幸福的錦囊妙計。」陳政毅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