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對於國內業者的ESG評鑑甚具信心。他指出,半導體業者多半接軌國際客戶,進行ESG相關評鑑都是一步到位依循國際標準,且半導體協會早自十多年前就開始成立小組討論相關議題,「業者都希望獲得客戶信任,而且,這對企業本身形象也有幫助,企業營運風險也可以被控制。」
簡言之,這是一個正在「自我實現」的金融市場革命,只是,當前這場革命的一大缺陷,在於扮演關鍵要角的各家「打分數機構」未有統一評分標準,導致對同一家公司的評分可能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
對此,《華爾街日報》於近日的一篇專文中,即以特斯拉為例,質疑它在MSCI的評鑑中,被評為產業當中ESG表現最佳者,卻被另一評鑑機構富時(FTSE)評為最差。「特斯拉是家永續企業嗎?那可能要看你問誰了。」《華爾街日報》略帶諷刺地指出。
然而,這在長期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對ESG研究著墨甚深的台北大學商學院院長池祥麟眼中,再正常不過。「就像信評機構對一家企業評分往往不同,各機構偏好的議題重點不一樣,自然就有相應權重的差別。」池祥麟解釋。
資訊公開透明!
從官網、年報到媒體採訪 均列入參考
於是,如何應對這股投資新浪潮的關鍵逐漸釐清,至少,你得搞懂「負責打分數的這群人在想什麼?如何評分?」
台達電企業永續發展部資深協理周志宏,過去面對無數次「ESG會考」,從最早開始「連題目都看不懂」,到現在成為資優生。他分享「應試」經驗,「其實,外界所有的評鑑機構,架構都不脫『道瓊永續指數』(DJSI)。」
道瓊永續指數成立於1999年,是全球第一個追蹤企業在ESG績效表現的指數,在永續發展評鑑上,算是老大哥。「因為評鑑做得最早,後進者就會拿DJSI的架構及方向做樣本。」
至於評鑑方式,則是採「受邀制」以取得問卷填答資格。每年,DJSI會寄發永續評比邀請,給全球至少前2500大企業的執行長,或總公司投資關係部門。若企業有意願參與,DJSI便會提供線上問卷讓企業填寫;之後再依據回覆內容,進行查證及評比作業。
「老實說,2006年第一次拿到問卷時,連題目在問什麼都看不懂;後來我們特地找人專門負責DJSI,發現問卷中有很多東西,原來我們根本沒有,整個集團才開始動起來。」
周志宏提醒,DJSI的題目大多是原則性內容,企業很難從個別題項中,釐清問題要表達的真正內涵。如「公司是否公開陳述、鑑別實質性議題的分析流程?」對初接觸的企業來說,填寫過程可說是挑戰艱鉅,解讀稍有偏差,導致資料提供錯誤,就可能使永續績效得分落後。
相較下,與臺灣指數公司有合作關係的「富時社會責任指數」(FTSE4Good Index),評鑑因採「公開資料」蒐集方式,對企業來說,或許就輕鬆許多。
臺灣指數公司研發部總監陳文練表示,所謂「公開資訊」包括企業官網、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公司治理報告書等,「當資訊蒐集完成後,公司會個別接獲通知,確認所有相關公開資訊無誤。如果公司想要提供補充資料說明,也必須是以公開方式揭露ESG資訊,不接受公司私下傳送。」而這部分的補充說明管道,也包含接受媒體採訪的正式報導。
更貼近現實!
分析師與基層員工聊天 掌握公司文化更準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永續指數雖是與富時合作,「但有些國內企業已列入FTSE4Good 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卻不是臺灣永續指數成分股,原因是台股上市公司除了達到富時的評鑑標準外,還必須符合『近十二個月股東權益報酬率為正』的標準,才能納入臺灣永續指數。」
第三種ESG評鑑方式,是透過分析師實地走訪、深入面談,靠著第一手資料及現場觀察加以評分。類似這樣的評鑑單位,並非一般指數公司所為,而是訓練有素的資產管理公司ESG分析小組才能辦到,例如,在鴻海股東會中提問犀利的英國Hermes公司。
除了Hermes,不少投資機構都設有自身的相關研究單位,市場上也有專責評比ESG的機構,如在散戶與基金市場具有分量的Sustainalytics,共通點都是「靠分析師實地訪查」。
「相較傳統財務分析,ESG分析師必須能從多個學科中,找到投資想法及靈感,並將相關知識聯繫起來!」除了擔任公司董事,周尚頤也是Hermes亞洲市場及管理分析師團隊主管,她表示,Hermes的ESG研究小組成員,背景包括律師、會計師、氣候專家、前央行決策成員,在美國甚至還有退伍軍人。實際執行上,這群背景多元的分析師除了與管理者訪談,還會走到生產線,或者直接與基層員工聊天,「員工批評或抱怨愈多的公司,反而會有比較高的評分,因為這代表公司文化鼓勵員工提出問題,員工也敢講。」周尚頤說。
周志宏則分享,評鑑單位最愛問的問題是「這個目標是怎麼來的?」「公司上下是否形成共識?」接著開始反推,依據公司提出的方法,檢視是否具體可行。之後就逐步逐季去追,就像傳統分析師在追企業獲利,只要一季沒做到,就調降評等,ESG評分也是同樣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