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歲的田口智隆在日本一共出版了三十五本理財書,總銷量超過八十萬冊,成為日本新一代知名理財作家。而他在今年一月出版的新書《賺錢筆記:一天一分鐘,賺進一千萬的最強筆記術》,算是第一次公開了自己所有理財成績的根本原點:靠著幾乎比小學生日記還要簡單的「輕筆記」,他改變了自己的財富命運。
「一開始,心裡想的只是『抓出不必要的開支』而已,我希望『浪費』這個鬼東西不再出現。」田口智隆的理財書之所以受到歡迎,關鍵因素是文中用字十分親民,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他也絲毫沒有任何「理財專家式」的專業口吻。畢竟,他原本也是一個毫無理財觀念、花錢不經大腦的超級月光族。
二十八歲那年,年紀輕輕的田口智隆就因過度消費、以債養債而負債一四○萬元台幣,想要扭轉命運,結果卻是花錢買了一堆「看了一個月就很少再翻過」的司法考試參考書;直到三十歲,透過一天一分鐘寫下支出筆記,逐漸架構一套「節流」、「理財」與「投資」行為準則,四年後不但清償所有債務,還存下了二八○萬元台幣,並且透過聰明理財,讓這筆存款變成有效的「用錢賺錢」本金。
負債百萬到存近三百萬
第一步:隨手拿起一本筆記本
從負債一百多萬元,存到將近三百萬元,這樣的絕對金額並不算多,但田口智隆想說的,是「只要透過超簡單的筆記,就能像標靶治療一樣殺光你的財富癌細胞。」第一步,就是「隨手拿起一本筆記本!」
「真的是隨便拿一本就可以。」田口智隆不記得十六年前第一次做筆記時的本子長什麼樣,「那時沒有智慧型手機,我只是隨手拿了一本尺寸很小、巴掌大的本子,就這麼開始記了起來。」回頭來看,不拘形式,就是他所認定的成功關鍵。不只是筆記本的尺寸、格式不拘,甚至連記錄的方式,都很隨興。
他回憶,當年也沒有學過究竟該怎麼記帳,於是,每天只是很單純地寫下「大概是幾點、在哪裡、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沒有特定格式,就像是寫便條紙一般的筆法記錄著。「有時,也會忘記確切的時間、金額,但其實不必那麼精準,只要把印象中的大概數字記下來就好。」甚至,真的忘記金額時,只要寫下「在超商買了一瓶可樂」之類的描述也行。
田口智隆認為,紀錄愈是追求精確、愈需要花腦筋回想;愈花腦筋、記錄起來就愈費心費時,那麼,就會成為一種讓你不願持續下去的心理障礙。因此,與其追求精準,不如追求完整,重點是盡可能寫下各項消費動作,並且每天都得持續下去。
大約記錄一周後,田口智隆回頭翻看,隱約地,開始感受到某些消費動作的確「擺明就是浪費」,於是,他為自己的每一種消費做分類。同樣地,他的分類,又是百分之百輕鬆簡單。
不像一般記帳的分類,多半是以「用餐、交通、娛樂、學習、家用……」等項目區分,在田口智隆那本不太稱頭的筆記上,他只是簡單畫了兩條線,把所有消費分成三類:必須支出、投資、浪費。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首先,你不必費心思考「這到底算是哪一種分類」,例如,為了去看電影而坐了一趟小黃,究竟是「交通支出」還是「娛樂支出」;又像是午餐後點了一杯冰咖啡,這杯咖啡應該被歸類為「餐費」嗎?
兩條線分類法
精準抓出浪費根源
在田口智隆的分類裡,這些支出,管它發生時的前因後果是什麼,都會被歸類為「浪費」。這就點出了「兩條線分類法」的第二個好處,「這樣分類一段時間,慢慢地,你會知道哪些支出經常會被你自己貼上『浪費』的標籤。」釐清浪費,不就是記帳的根本目的嗎?運用簡單的分類,一來快速上手,不會成為繼續做筆記的障礙;二來,也能精準抓出每一筆浪費的根源,慢慢地,你在進行這些消費前,會開始多想一下。
「換句話說,在消費這件事上,你會逐漸歸納出自己的價值觀。」田口智隆認真地說,進行支出筆記的第三階段,就是「強化價值觀」。「每個周末,你可以回頭翻一翻筆記,在每一頁隨便找個空白處,用隨筆的方式寫下簡單心得。」他舉例,像是「這天的晚餐怎麼點了這麼貴的套餐啊?真的沒必要」之類的。
這些筆記,都是「凝聚消費價值觀」的幫手,田口智隆回憶親身經歷,記錄一段時間後,自己開始變得精打細算,除了對每一筆消費多想幾分,對「必須支出、投資、浪費」的比率分配也有計算,「人總是需要小小浪費一下,但我克制自己,浪費的比率不要超過一○%。」他建議,適當的比率應該是「必要支出七成、投資支出二成、浪費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