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股收益型基金推出不到兩年,主打穩定收益的它,累積資產規模相當於境內固定收益型基金的十三%,但是投資特別股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風險? 投資人該有什麼心理準備? 得要好好衡量。
台灣投資人偏愛配息產品不是新聞,但過去一年來,有項「股債混血」新商品—特別股收益基金,在市場上異軍突起,受到投資人厚愛。
為什麼稱股債混血?柏瑞特別股息收益基金經理人馬治雲解釋,特別股雖然會計上,與普通股一樣皆屬公司資本,但缺點是它不具備表決權,優點是它不像普通股股利分發充滿不確定性;特別股不僅有「優先」分發股利的權利,股利有明確數字,而且每年「幾乎」都可以拿到股利。
用「幾乎」是因為,特別股不像債券須強制分派債息,但馬治雲強調,公司分發特別股股利不只是一種慣性,也帶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假設公司今年連特別股股利都拿不出來,市場立刻就會懷疑公司經營是不是出問題。回顧過去歷史,少有公司遞延付款;假若不幸遞延,雖然不算違約,但卻會被市場視為違約的『重大訊號』,遭受股價崩落的風險。」
也就是說,特別股雖然分類上屬股票,但賺取報酬的方式,卻類似固定收益金融商品、類似債券。特別股並非資本市場新商品,但直到去年一月,才有投信公司發行以「純特別股」為主的收益型基金。根據晨星統計,國內投信共發行六檔特別股基金,其中兩檔為指數型基金,資產規模至今已累積到四三六億元。翻開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資料,境內固定收益型基金總額也不過三千三百億元,短短兩年不到,特別股收益型基金規模相當於境內固定收益型基金的十三%,熱賣程度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