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專家示警ETF恐泡沫化 這個投資商品首當其衝

專家示警ETF恐泡沫化  這個投資商品首當其衝

林韋伶

ETF

達志

2018-09-26 14:07

根據研究機構ETFGI公布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球被動型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規模已經來到超過5兆美元(台幣150兆元)水準,擁有超過30年投資經驗的MFS全盛首席策略長James Swanson來台訪問時示警:「ETF恐泡沫化。」其中,更分析流動性相對欠佳的美國高收益債券,將是未來ETF賣壓下風險最高的商品。

全球首檔ETF於199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問世,由於擁有低手續費、交易稅、管理費等優勢,在歷經約28年的發展後,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交易所發行超過7000檔ETF,資產規模在今年5月突破5兆美元。

 

但在ETF市場規模快速衝高的過程中,伴隨而來的也不乏質疑聲浪,James Swanson訪台分享最新投資看法時就示警,現在在美國華爾街工作的人,有3~4成因為太年輕,沒有經歷過金融風暴,沒看過景氣周期的全貌,而ETF則是一個沒有經歷過景氣下行周期的商品,沒有人知道如果ETF出現賣壓,市場會發生什麼事。

 

Swanson也說,另一項ETF的瘋狂之處就是悶著頭跟著指數買標的,但許多佔指數權重最大、發債最多的公司,其實體質跟財務結構都大有問題。

 

其中,未來若ETF泡沫化,Swanson最擔心債券市場的反應,他分析以股票市場來說,因為交易所會付錢給專家與避險基金進行造市,但債券市場卻沒有類似的機制,當ETF出現一窩蜂的賣壓時,恐怕沒有人會接手。

 

而以ETF連結之其中一項標的美國高收益債市場而言,Swanson分析,美國高收益債目前價格過高,且價格還沒有反應違約風險、市場波動性,以及流動性不足等因素,以流動性來說,2007年以前銀行持有高收益債約4600億美元,現在則降低9成來到僅400億美元,顯示流動性較當年低許多,建議投資人就算要買美國高收益債券,也不應買太多,且認為美國高收益債ETF是一項致命的組合。

 

對於Swanson的說法,元大投信指數暨量化投資團隊副總張美媛表示,市場會有這樣的擔憂,主要是因為近年ETF規模快速成長,擔心產生泡沫,但若以實質的數據來看,「全球ETF規模約5.19兆美元,其中債券ETF規模只有8400億美元,佔比僅有16%,不至於那麼可怕。」

 

此外,張美媛也分析,債券投資其中一項風險本來就是流動性風險,這不是債券型ETF獨自面對的問題,更何況,債券ETF一樣有造市商,如果市場出現大量賣壓,造市商就會介入買進,再去初級市場贖回債券,也因此債券ETF流動性優於一般債券商品。

 

對於市場擔心ETF遇系統性賣壓等大問題,將造成巨大傷害,張美媛提醒投資人,其實如果真的遇到系統性風險,不管是什麼資產都難逃其害,會跟著一起往下跌。另外,張美媛也以歐債危機、今年股市重挫的案例分析,債券ETF並不是完全沒有經過考驗。

 

若投資人想趨吉避凶,張美媛解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現金流量穩定、還款能力強的發債者,以降低違約風險。此外,原則上在同一國家或區域中,公債因為買賣的人多,流動性風險較公司債低,而新債流動性又會比舊債還要好一些。

對於是否減資救股價,鴻海在重大訊息說明記者會上並無正面回應。不過,十一日星期五宣布減資,隔周星期一鴻海股價開盤一度衝破九十元,漲幅超過四%,只是首季財報一出,又下跌三.三七%,收在八十六元。

 

鴻海宣布今年配發現金股利二元,與一五至一七年動輒四至五成的配發率相較,雖然今年僅約二五%,但透過減資兩成給股東每股二元現金,合計鴻海股東今年每股可從鴻海領到四元,其中一半不必繳稅,與此同時,鴻海也決議發行無擔保公司債,額度最高達二七○億元。

 

鴻海今年配息不高,主要也與其去年獲利有關。去年EPS雖有八元以上水準,但來自本業的少,多是因為處分夏普股份。

 

當公司漸漸提高現金股息,甚至全配現金股息、現金減資,代表產業成長已經趨向穩定;若再配股票,獲利追不上股本膨脹的速度,將稀釋EPS,恐不利股價。

 

另一方面,當主力客戶、手機產業等代工業務,未來的發展成長不再,鴻海適時減資,進行股本瘦身,可以提高EPS。這一次,鴻海減資幅度僅兩成,以其資本所創造的獲利能力來看,再度進行瘦身、美化獲利,並非不可能。既然如此,鴻海趁機瘦身至合宜的股本,靜心等待新產業崛起,再次發揮全球第一大EMS(電子代工)廠優勢的時刻來到,也就不令人意外。

 

減資一舉,更代表鴻海從硬體代工的本業,轉為現在的資本市場操作。過去鴻海配股以股票股利為主,反映出高科技產業成長快速,獲利遠遠大於股本成長的速度。

 

鴻海

 

往「雲移物大智網」移動 轉骨因應大環境變化

 

這幾年郭台銘開始高喊「雲、移、物、大、智、網」等過去並非電子代工廠語言的口號,企業內部亦已邁開向新產業移動的步伐。據了解,鴻海為了迎接工業物聯網、人工智慧的來臨,集團內部安排一連串的學習進修課程,但凡高階主管都必須上課,課程結束後還得通過考試評鑑。

 

確實這兩年鴻海的客戶端態勢愈趨明顯:硬體創新已經走到瓶頸,占鴻海營收五成的最大客戶蘋果,漸漸將重心從硬體轉往軟體,布局軟體生態系。從蘋果財報也可看出,服務部門的營收年增率逾三成,已經超過Macbook,成為僅次iPhone的蘋果第二大收入來源。

 

「減資提升了EPS只是其中一環,關鍵還是如何維持整體競爭力。」瑞銀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謝宗文指出,台灣電子代工產業面對客戶端變化、紅色供應鏈崛起,已到了必須徹底轉骨以應變大環境的重要時刻。

 

例如從鴻海起家、切割於香港上市的連接器廠鴻騰,就是鴻海的縮影:在紅色供應鏈切入低階產品時,鴻騰已轉往高階產品的多角化開發。謝宗文提醒,比起減資,鴻海長期轉型的成效,才是未來反映股價的一大因素。

 

事件二:各領域子公司上市 集團轉型控股公司

 

若要深入探討鴻海進行減資的主因,第一是與即將在中國A股掛牌的FII密切相關。鴻海去年切割旗下十三個子公司成為FII,並到A股掛牌,FII的事業占鴻海去年三四%的營收、五二%的稅前獲利,是鴻海最具成長性、也最需要繼續投資的事業體。此次A股掛牌,擬發行十九・七億股,總金額人民幣二七二・五三億元(約新台幣一三○○億元),發行價約為人民幣十三・八三元。

 

FII順利掛牌,是鴻海集團正式轉型為控股公司的號誌。未來,鴻海集團不論營運、籌資等重心,都將交到每一家子公司身上,因此,鴻海母公司的現金需求降低了,尤其是集團主力戰艦的FII,未來若有資金需求,大可先在本益比高於台灣數倍的中國股市募集。

 

更進一步分析,鴻海控股模式成形後,未來集團子公司開枝散葉,將更呈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模式。透過這種運作模式,讓成立四十四年的鴻海集團,仍可維持創新與創業精神,也讓更多年輕新秀可以接手經營、磨練接班能力。

 

這次鴻海股本瘦身僅縮減兩成,但打響第一炮後,未來是否還有後續減資計畫,值得關注。

 

鴻海

▲點圖放大

延伸閱讀
陸股落底了?法人點出三大觀察點 基金、ETF投資人布局看這裡
陸股落底了?法人點出三大觀察點 基金、ETF投資人布局看這裡

2018-09-21

債市全倒、垃圾債一枝獨秀!資金搶進、成ETF吸金二哥
債市全倒、垃圾債一枝獨秀!資金搶進、成ETF吸金二哥

2018-09-11

呆薪族靠ETF五撇步打敗負利率
呆薪族靠ETF五撇步打敗負利率

2018-08-27

基本面仍強 投資高收益債下半年可望看好
基本面仍強 投資高收益債下半年可望看好

2018-07-11

現在投資的高收益債券是正確時機嗎?兩個指標告訴你
現在投資的高收益債券是正確時機嗎?兩個指標告訴你

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