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投資人的投資經常是「大股票中心主義」,達不到資產分配與避險,當通膨行情來臨,黃金、石油、黃豆、玉米、小麥,是投資低基期原物料的好時機,更是對抗通膨的最佳利器!
- 原物料賺的沒股票多
任何資產都有絢麗非凡的時代,也有被棄之如敝屣的年分。例如,2010年年初到12月3日收盤,台灣股市只漲了5%左右,而鈀在這段時間漲了88.36%、白銀這段時間漲了73.77%,其他如棉花、咖啡、錫、小麥的漲幅也超過40%,2010 年有幾檔股票或基金有這個績效?市場狀況瞬息萬變,需要敞開心胸接受那些想法和觀念,剛愎自用、保守的人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
不信各位可以想想,你的股票投資在2000 年的網路科技泡沫和2008 年的次貸危機中損失多少?你要是2000 年時開始買進黃金(當時金價最低為250 美元/盎司),現在的財產只怕早就翻了四或五倍了吧!
- 股債平衡的投資方法就有穩定的報酬率,不需要投資原物料
有許多資料顯示將黃金(原物料的代表)或是原物料加入傳統的股債投資之後,可以得到更高的報酬率及更低的波動度(表3—1)。大致上來說,股債平衡的策略在中低通膨時效果較好,但如果遇到停滯性通膨或長期高通膨,那麼加入黃金或原物料就可以獲得更好的報酬。
- 原物料波動很大
資產配置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 波動越大的資產配置要越少,例如你100 元的投資在第一年漲20%、第二年跌20%,這時候你的總資產損失4%(100×1.2×0.8 = 96); 若這100 元的投資在第一年漲10%、第二年跌10%,這時候你的總資產損失1%(100×1.1×0.9 = 99)。從這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波動率(Volatility)對資產報酬的長期影響。因此我們就要問:股票和原物料,何者波動較高?以下我先把重要的股票指數、類股和原物料ETF的標準差(計算波動率的一個指標),十年的標準差最大的其實是台灣投資人最常「存股」的金融股(XLF),而科技股(以那斯達克ETF 為代表)的十年標準差也與黃金差不多,甚至比農產品(DBA)還高。我想多數台灣投資人都忘了國泰金、元大金等台灣著名的金控公司,2018 年3 月27 日的股價只剩下金融風暴前的一半,鴻海股價甚至不到金融風暴前的1/3(2007 年6 月鴻海股價最高300元,2018 年3 月27 日收盤價91.2 元),因此若你買在最高點加上這些股票的高波動率,就算一年配息4%,現在也不見得可以翻本(有興趣各位可以自行計算台積電若買在2000 年3 月的最高點,要多久才可以回本)。而黃金目前卻仍比金融風暴前高出20% 以上。
所以原物料波動率比股票高,純粹只是一種成見,而且是一種錯的很離譜的成見。如果各位將資產大量配置在波動甚至比原物料還大的科技股與金融股,你晚上真的睡得安穩嗎?
- 原物料投資管道很少(基金除外)
首先聲明,我不推薦以基金來投資原物料,原因我會於Part 4 中詳細說明。但是除了基金之外,有其他投資原物料的工具嗎?其實現在國外的網路券商非常發達,我們根本不用購買基金就可以直接購買國外的股票和ETF,而且有些ETF 可以幾乎100% 追蹤原物料的價格,這些比起經理人操盤手法完全不透明的一般基金要好得多了。何況要投資就是要不斷的精進,為何要畫地自限,只投資股票或者基金呢?不能一直自我追求超越和進步的人,注定會被金融市場所淘汰!
- 原物料沒有利息
我在《掌握投資金律》一書中提到,利息和股利不會比價格上漲更重要,因為利息既然是附帶利益,就不該反客為主,變成主要的收益來源。事實上,這幾年存款幾乎沒有利息,這點是原物料上漲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因為你買進「沒利息」的原物料,在「沒利息」甚至是實質負利率(實質利率=存款利率—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百分比)的時代,投資原物料既可以抵銷物價上漲,也只喪失那麼一丁點的利息,這不是個完美的投資嗎?因此,當存款沒有利息時就該買進原物料,而不是因為原物料沒有利息所以不能投資。倒果為因、不去買進原物料的結果,不僅沒賺到多少利息,貨幣的購買力還被通膨侵蝕得一乾二淨,何苦呢?因此,從今以後不要再拿「買黃金又沒利息」來做為不買黃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