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每年總是有幾件事情會吸引投資人追逐的目光,分別為:1.財報發布(月、季、年報)、2.說明會(法說會、股東會)、3.股利發放(現金與股票股利),這其中1.和2.影響著企業經營績效與未來動向的看法,而直接影響投資人持有收入的則是股利發放,尤其是現金股利的發放,更是許多退休族賴以維生的重要收入之一。
股票股利優於現金股利?
對於初次踏入投資市場的人而言,若是詢問在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之間二擇一的話該如何選擇,一般人很容易做出選擇股票股利的答案。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手中的持股數量會因此增加。我們利用股票股利的公式來看:
股票股利=(股利/面額)×1,000
假設一檔個股持有期間配發股票股利10元,則股東會領到的股票股利為(10/10)×1,000=1,000股,所以他手中的股票會從1張(1,000股)變成2張(2,000股)相當於增加了100%,這看起來很不錯,但就實際而言,該名股東對於公司所擁有的權利並沒有任何改變。因為當公司配發股票股利時並不是針對一個人而是整體股東,所以當個別股東手中持股增加100%時,其他人也是增加了100%,每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比例在配發前後都完全相同。可參考下圖的說明會更加清楚:
圖片來源:股魚繪製
權利沒有改變,但在配發股票股利之後,公司的股本會因此而增加,使得隔年要達成相同EPS數字的難度提高。這也使得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除非有急需現金擴張的需求,否則多採用現金股利的方式。這對於喜歡現金入帳的投資人而言是好事,但企業必須要審慎評估,提高現金股利是否會順了股東的意,卻造成自身經營的難度提高,畢竟當企業將盈餘當成現金股利發放後,要是遇到擴廠需求,便需要向銀行借款並支付利息,這反而會造成盈餘下降。
現金股利有不膨脹股本的好處,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企業手中可動用資金減少的問題。大致上來看,大型成熟企業配發現金股利比例較高,主要原因在於大型企業存在市場有一段時間,經營型態與產業性質較為穩定,企業主較容易評估擴張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老牌企業通常帳面的現金數較高,這也是發放現金較為有恃無恐的原因。但在中小企業上就比較不一定了,配發時須考慮到未來擴張需求,能配發現金比例也較容易受限。
對投資人來講,依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投資標的物是一件明確的事情,希望能穩定配發現金的,找大型企業(市值50億元以上企業);期待股票股利較多的,找中小企業(市值50億元以下)。不同的需求找不同的標的物,這也是提高持有意願的重要方法之一。
扣抵率不同 現金股利可能比想的多
現金股利發放根據的是企業的年度獲利,這部分則又分成稅前淨利與稅後淨利兩種,一般我們所常見的EPS(每股盈餘)指的多是稅後淨利所計算出來的結果。而股東因為所領到的是稅後淨利,表示企業在發放股利前已經預先扣繳了稅金,所以股東領到股利憑證時,實際所領到的當年度現金股利總數應為「盈餘+扣抵稅額」。我們以2015年鴻海(2317)的現金股利來解釋,假設股東持有1,000股鴻海股票,那他實際所領到的現金股利是多少?
項目 |
內容 |
持有股數 |
1,000 |
現金股利 |
3.8 |
扣抵率 |
12.59% |
扣抵金額(減半扣抵前) |
478 (1,000×3.8×12.59%) |
該股東所領的現金股利並非只是3,800元(1,000×3.8),而是3,800+478=4,278元。但在今年扣抵率減半的規定上路後,實際會領到的數字變成3,800+239=4,039。無論如何,在扣抵率的影響下,實際所領到的數字都會高於帳面所呈現的,這也造成了高扣抵率股票在過往會吸引大量人氣的緣故。
但也因為扣抵稅率有高有低,視企業本身的條件而有差異,所以該如何選擇,對於投資人本身便是一個重要議題,而這就要從投資人本身的稅率角度來看,若投資人有興趣的話,可以針對該議題去尋找更深入的解答。一般來說,我們該如何快速的選擇呢?只要依據以下兩個步驟:
1. 檢視過去幾年個人所繳交的稅率
2. 購買扣抵稅率高於個人稅率的個股來參與配息
圖片來源:股魚繪製
只要選擇扣抵稅率高於個人稅率的個股,在參與除權息的過程後,實際所領的現金股利便會高於帳面所計算到的數字。
現行稅制對於除權息不友善?
從2015年開始,市場上有愈來愈多的聲音在鼓吹投資人放棄參與除權息來避免自己的權益受損。這是由於改版後的稅制對於長期持有的投資人愈來愈不友善,這有點變相鼓勵股民多參與市場交易提高周轉率,將市場的長線資金趕出,統統變成短線投機,不然就多課點稅來懲罰。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在上演的事件。前文有提到扣抵稅率的事情,但扣抵稅率從2015年就開始減半扣抵,原本扣抵率是因為兩稅合一,為了避免重複課稅所產生的機制,主要原因是企業在發放股利之前已經先繳過一次稅,若分配給股東後又要再扣一次稅,這表示同一筆錢扣了兩次,所以要用扣抵的方式來補正。但這樣的機制在政府稅制改革的大旗之下被硬生生的修改成減半,當然除此之外,尚有補充保費與未來要再增加的長照保險費,這都是從現金股利中,再被剝兩層皮的額外稅制。
所以我們來看,從2015年開始參與股市除權息,除了要面臨不一定填權息的風險外,還有以下幾層皮要被剝:
1. 扣抵率減半扣抵(假設個股扣抵率10%,只計算5%扣抵率)
2. 健保補充保費:股利總額超過5,000元課徵2%
3. 長照保險費(預計2018年上路):股利總額超過5,000元課徵0.48%
其中2.和3.更是引起爭議的所在,主要的原因在於現金股利到底能不能視為現金收入,這一直有觀點上的爭議。從股民的角度來看,除息公式是「除息參考價=除息前一天收盤價-配息金額」,這表示所領的現金股利會讓原本所持的股價等額降低,在還沒填權息之前所領到的現金股利不能視為收入,因為這樣的話,自己賣掉配息比例不用扣稅,參與除權息反而要扣稅,相同的結果只因方式的差異卻有不一樣的稅制。而財政官員的看法,則是視為帳戶有現金入帳便屬於收入所得,至於是否填權息就不在考量範圍內;也正因為官與民看法有所出入,使參與除權息變成一個艱難的抉擇。
若是參與,將有上述因子的干擾使得填權息的難度提高,這讓更多人考慮在除權息日的前一天賣出,然後在除權息的當天再補回。可是這樣是否真的划算,就要透過計算才能了解。
參與除權息 先視個人稅率與持股數
第一個要考慮的因子是單筆股利總額是否超過5,000元,若沒有超過的話並不會課徵健保補充保費與長照保險費,只要考慮減半後的扣抵稅率是否高於個人稅率即可。
比較麻煩的是,單一個股持股數量較高,股利總額超過5,000元的投資人會陷入是否參與除權息的苦惱當中,在苦惱該問題時,其實另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是,除權息日前賣出,當日再補回,這事實上會有交易手續費率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將該因子納入考量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首先我們先假設投資人持股條件如下:
項目 |
內容 |
個人稅率 |
5% |
鴻海(2317)持股數 |
3,000 |
扣抵稅率 |
12.59% (減半後為6.295%) |
現金股利 |
3.8/每股 |
所以當年度若參與除權息的話,其股利條件如下:
項目 |
內容 |
現金股利 |
3,000×3.8=11,400 |
扣抵金額 |
3,000×3.8 * (12.59%/2) = 718 |
股利總額 |
11,400+718=12,118 |
健保補充保費 |
12,118×2%=242 |
實領股利 |
12,118-242=11,876 |
依據除權日前一天股價為90.6元,在僅考慮現金除息的假設條件下,除息後股價為86.8(鴻海實際除權息為現金股利3.8元、股票股利0.5元,實際的除權息後價格為84元,為簡化案例數字呈現僅以現金股利作為計算基礎)。
放棄除權息所避開的成本為:
個人稅率增加金額=11,400×5%=570元
健保補充保費=242元
但過程中因參與除權息會增加扣抵金額為718元,整體規避的成本為570+242-718=94元。所以當我們打算透過賣出再買回的手段來規避時,在案例中實際所能規避的金額僅為94元。
而我們若是不參與除權息賣出再買進,需額外支付證交稅與交易費(電子下單4折計算)來看:
賣出成本=3,000×90.6×(0.3%+0.1425%×0.4)=970元
再買進成本=3,000×86.8×(0.1425% ×0.4)=148元
執行該策略所需付出成本為970+148=1,118元
從上述案例中來看:
→執行先賣出再買回策略需支付成本=1,118元
→執行上述策略所規避的稅務成本=94元
兩者相差將近10倍以上,這也就表示說,上述案例若要執行先賣出再買進的做法,僅是滿足個人的想法,卻會造成整體的持股成本上升。所以在現行條件下維持原有的除權息做法才是最佳的方式。
所以整體來說,當投資人面臨報稅問題時,若要透過扣抵稅率來提高整體收益的話,只要注意減半後的扣抵率是否有高於個人稅率即可,切勿因為不想繳交補充保費而因小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