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每一分節約,都是對於未來的一份投資!」富可敵國的股神巴菲特認為,儲蓄是投資的敲門磚。
對巴菲特來說,儲蓄是最重要的理財入門課,因為唯有平日儲蓄,才能讓你在最關鍵的時刻出擊,抓住機會壯大自己的財富。巴菲特本身就是力行簡約,以錢滾錢的最佳典範。
這位全球首富從小就是存錢高手,靠著擺地攤賣口香糖、在高爾夫球場當球童,在11歲時已存下120美元。但巴菲特存到小錢之後,並沒有拿去放定存,而是買了生平第一張股票「城市服務」優先股(Cities service preferred)。
因為巴菲特知道:「現金幾乎不生財,且注定會貶值,不如選擇績優且便宜的股票。」懂得利用儲蓄做投資,以錢滾錢,正是巴菲特日後成為股神的最大關鍵。
第一個行動 戒掉笨儲蓄
想要學習巴菲特、變成有錢人,你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揮別笨儲蓄。儲蓄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單靠儲蓄,是無法成為有錢人的,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利率一直處於低點,把錢放在銀行定存,只會愈來越薄。如果再加上通貨膨脹,等於侵蝕掉利息收益,變成了負利率。
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對金錢有著「機會成本」概念,更善於把金錢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所謂的「機會成本」是指,在面臨多種用途的抉擇時,當中被捨棄而價值最高的選項。
也就是說,同一筆錢,你可以用來讀書、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用來買房子、以後收取租金,或是放在銀行存款領取固定利息等,每一種選擇都有其機會成本。對有錢人來說,他們會分析每一種機會成本可能產生的利與弊,在金錢應用上做出最好的選擇。
在低利率時代,同樣一筆錢,放定存的利息所得,只有約1.5%,可能遠不如拿去投資一些風險低、但報酬率較高的標的,例如高殖利率股票、長期能對抗通膨的房地產等。
過去那種把錢傻傻的放在銀行定存,每月等著利息進帳的時代已不復見!如果無法戒掉笨儲蓄,就會有「錢愈存愈薄」的風險。想要讓荷包「一暝大一吋」,就應該有更積極的理財行為。
金錢躲在機會裡
機會則躲在時間的洪流裡
除了計算機會成本之外,有錢人也深諳時間的重要性。他們懂得掌握「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利用手上的現金和時間,賺取更多的金錢,因此加快累積財富的速度。
花了近30年時間採訪世界各地的富豪,寫出《富人是怎麼想的》(How Rich People Think)一書作者史蒂夫.西博爾德(Steve Siebold)就發現,富人和窮人的最大差異,不在本錢的多寡,而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大不同。
好好利用時間,掌握效率,絕對是有錢人成功的袐訣。西博爾德發現,窮人懂得省錢,富人卻懂得賺錢。大部分窮人的精力都放在柴米油鹽的精打細算上,整天辛苦省錢;但富人更喜歡冒一點風險,透過投資去賺到更多的錢。
比起笨儲蓄,富人懂得投資較高報酬率的商品;再加上趁早投資,充分利用時間複利效果,往往能夠發揮更大的威力。
舉例來說,假設年投資報酬率達6%,是定存的4、5倍,同樣是每個月投資5千元,如果從20歲開始投資,60歲時就可以存到1千萬元;倘若拖到30歲才開始,到60歲只能累積到500萬元。這意味著,晚了10年起步,財富就足足差了一半,可見時間和複利的效果有多驚人。
不僅如此,時間複利的效果,也提供了年輕人在理財上的犯錯空間。舉例來說,年輕人如果20歲就開始投資理財,即使因為經驗不足,每年投資報酬率只有2%,但跟50歲才開始投資、每年投資報酬率達6%的人相比,年輕就開始的財富累積效果仍然較強,因為年輕就是本錢,愈早投資,愈能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
用複利的力量
打敗貧富不均
最近火紅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其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也指出,社會上的有錢人,大多是靠資本利得累積大量財富,而不是靠勞力賺錢;即使是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富人財產縮水,但他們仍可以用資本賺取資本利得,使得財富集中的趨勢持續下去。
面對低起薪、低利率、低經濟成長率的「三低」年代,年輕人初入社會的薪資水準偏低,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因此,年輕人想要打敗貧富不均,不能只靠死薪水、笨儲蓄,而是必須靠投資,掌握時間和複利的乘數效果,才有機會脫離22K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