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金費用率偏高,申購基金又是採計佣制,是知名基金達人如綠角經常痛批這種不合理現象,也不斷鼓吹投資人應該跨境投資美國ETF,在自由化的台灣,這種批評和倡議是可以理解,但台灣最不缺的是看不慣就拂袖離開的人。
(圖表取自基優網)
基金申購,在申購手續費高昂的年代,後收手續費級別(簡稱後收)基金,對投資人是有吸引力的,但21世紀的今天,在台灣投資基金可以比買股票還便宜,股票買賣手續費加證交稅都要千分之6,但在基金平台申購股票基金,前收手續費級別(簡稱前收)基金一般優惠只有千分之5.97,但在「省一塊就是賺一塊」心態下,還是不少投資人愛後收手續費級別基金,但聰明投資人要留意,你的後收級別基金是否還有你不知道的成本。
後收級別熱賣 你賺到了嗎?
截至今年第一季底,從2017年以來最熱賣的基金首推新興市場債基金,而基金規模爆量的基金有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基金、鋒裕新興市場債基金等最受注目,前者2017年基金規模增加超過38億美元,後者也有17億美元,今年第一季鋒裕匯理投顧管理台灣人資產規模大幅成長新台幣92億元,就是拜新興債之賜;這些基金得以熱銷,根據主要財富管理銀行統計,這些基金在這些銀行主要銷售級別又是以後收級別基金。
至於投信近兩年也開始發行無分銷費的後收級別基金-N級別,N級別2017年總計吸金新台幣250億元,柏瑞投信是業界創新領導者,目前市占率也最高,約83%。境外基金的後收級別到底有多夯,由於境外基金公開資訊並未對基金級別做各別申報,目前無從得知確切數字,惟從基金和通路的合作推估,熱銷新興債基金應有不少比重來自後收級別。
後收級別基金,由於投資初始不必付手續費,若是申購債券基金者,能省則省,省一元就是賺一塊,加上債券基金持有人偏好配息收益,投資金額較大,儘管手續費可以優惠到0.448%,但每100萬仍要4480元手續費,不少投資人就在理專勸誘下買進後收級別基金。
雖然這抉擇看似很明智,但投資人卻忽視基金隱形成本,尤其境外後收級別基金可以收取分銷費,分銷費一年約0.75-1%不等,投資人持有三年或四年,每年基金績效就會比前收級別差0.75-1個百分點,得以不付後收手續費的期間滿,基金績效硬是與原級別就會差2-3%百分點不等。
結果為省手續費,以債券基金為例,若在基本平台申購,手續費是0.448%,選擇有分銷費的後收級別基金,由於分銷費是從基金淨值日每天扣除,也不必投資人另外挑腰包支付,此級別基金因為基金總開支率高,後收級別與基金原始級別的績效,一年可能相差1個百分點,投資成本反而更高,這種隱形成本是投資人不得小覷。
後收級別基金 銀行基金投資人各取所需
既然這級別基金對投資人未必有利,何以主管機構放行,基金和銀行樂此不疲?後收級別基金,兩年前一度遭金管會勒令停賣,金管會同時要求基金業者要善盡保護投資人權益─協助後收級別基金投資人在期滿後能夠自動轉換到原始級別,避免投資人綁約期滿後因為沒有轉換級別,必須每年要額外承擔分銷費。
2017年基金業者配合政策,推出新型的境外基金後收級別-F股,富蘭克林和鋒裕投顧的台灣人投資規模顯著成長,關鍵就在銀行通路銷售此級別基金,後收級別不從投資人收手續費,但基金公司會一次性先又付銷售機構通路手續費(綁三年者一次付3%,綁約四年者則付4%),銷售機構可以賺手續費比做前收還優渥;至於基金公司,由於投資人必須「綁約」不贖回,管理資產規模得以穩定、賺取基金管理費。。
在這個生態裡,通路銷售後收級別,賺3%手續費(以F股或N股為例),每年都還有分銷費可分享。基金公司圖的是投資人的錢可以一綁三年,有機會為投資人追求中期投資效益,並因此得以賺取基金管理費,雖然後收級別基金,銷售機構無法從投資人拿到手續費收入,但基金業者卻要先行墊付給銷售通路,以F股和N股為例就是3%手續費,投資人若選擇有分銷費的後收級別境外基金者,是這金錢遊戲裡最弱勢者,若是選擇免分銷費境內後收級別基金力,投資人將是最大贏家。
後收級別基金銷售體系裡投資人-銀行-基金的互動關係
(圖表取自基優網)
投資人-通路-基金公司的互動關係裡,投資人只要選對基金和基金級別,就可以降低或拉高投資成本,惟最大贏家就是賣後收級別的銀行通路,除賺財富管理銀行手續費收入外,客戶定存減少,降低銀行利息負擔。
至於基金業者,則有兩種狀況:境外基金業者則因為有分銷費,可以銷抵已代墊已預付給通路銷售機構的手續費;儘管名目上,分銷費是要給通路銷售機構的,但事實上基金公司不會再付給通路,但銷售機構也不是省油的燈,因為銷售機構只要投資人的錢沒有跑,還是可與基金公司共存共榮,分潤投資人必須繳的基金管理費,也就是基金管理費不是全都是基金公司獨享,值得注意,有關基金公司跟投資人收取各種管理行政作業費用(一般在基金公開資訊裡稱為總開支率),美歐和台灣作法各地不同(留待後續討論),名目與實際認定各有千秋。
至於境內基金沒有分銷費的後收級別,承如上圖顯示,投信業者的N級別,不僅基金公司必須代墊手續費給銀行,加上沒有分銷費名目,可沖銷已代墊出去的手續費,投信業者等於是要拿出自己收入替投資人埋單(付銀行的基金申購手續費),而且這手筆很大,等於投信業者為養大基金,等於每年要付出1%成本,才能綁住銀行和客戶,因此基金公司變成大善人,銀行和投資人成了這場金融遊戲裡的主要受惠者。
台灣需要更友善投資環境
後收級別基金在高手續費時代,有助降低投資門檻,但在手續費競爭日趨激烈的台灣,後收級別基金卻是大熱賣,基金業者還競相發行有分銷費的後收級別基金,不斷墊高投資成本,與當前網路投資和ETF盛行、投資要「輕成本」的今天形成強烈對比,基金業者必須出此策略,關鍵就在基金業者必須靠通路找投資人,基金業者必須「重利」才能讓銀行不要在短時間內又將投資人「洗」出去。
台灣基金費用率偏高,申購基金又是採計佣制,是知名基金達人如綠角經常痛批這種不合理現象,也不斷鼓吹投資人應該跨境投資美國ETF,在自由化的台灣,這種批評和倡議是可以理解,但台灣最不缺的是看不慣就拂袖離開的人。
台灣投資環境要更好,應該要有更多人支持、鼓勵願意做好事的金融業者,例如有提供免分銷費的後收級別基金業者,以及願意銷售免分銷費的銀行,願意多關心投資人權益的主管機關。
但長治久安之計,政府應該要透過稅負抵稅投資的獎勵,英國有投資儲蓄帳戶(ISA)、日本有NISA,如今連泰國也有了,台灣的TISA則還在研擬和運作,但每次一提,被財政部對外口徑一致「恐有稅損」,大家就安靜了…。
其實這種多多鼓勵民眾投資儲蓄,提高自己退休儲備,長遠來看還有助降低對政府年金的過度依賴。國人運用基金做退休準備的需求增加,加上稅負提供長線投資的誘因,台灣基金業者才有更多成長空間,不必過度依賴通路的銷售,基金業者才能推出更多友善投資人的作法,例如免基金手續費、降低管理費,更重要的是做好投資和績效,不必天天忙著發基金、清算基金。
本文獲基優網授權,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