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紡織股儒鴻從八元漲至七十元,眾人認為漲多,為何師徒倆仍搶進?
本篇帶你從兩檔傳產股的基本分析,領略多賺一桶金的功夫。
茶餐廳,茶煙裊裊。等待送餐的過程,我們從陳飛龍手中接過一份厚達五頁的A4簡冊,驚訝地發現這是我們事先寄給他的訪綱,在陳飛龍樂於分享的價值觀及勤懇的態度下,原本一共八百字的六道提問,一口氣變成了六千字。如果「分享」是陳飛龍成功之餘不忘把握的好習慣,「勤勉」就是他一路上能通往成功的最佳寫照。
第一眼見到陳飛龍,熱情的他像個親切的鄰家大男孩,二十九歲的他,渾然不似坐擁三間房、身價已然數千萬的投資達人。在我們的請求下,陳飛龍透過手機與恩師──銘傳大學黃錦川教授聯絡,讓我們有機會請教黃教授:在眾多徒弟中,陳飛龍是如何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最成功的高徒?細數電話裡林林總總的誇獎與肯定,「勤勞,而且用對方式」,這是我們初步的結論。
隨著話匣子慢慢打開,陳飛龍逐漸讓我們認識到何謂「用對的方式努力」,回首當時初入股海的他,也並非一開始就用對方法,而這份「對的方法」,正是陳飛龍最想要傳達給讀者的。
18歲初入股市 過著追高殺低的日子
二○○六年到○七年,陳飛龍的母親在看好鴻海每年穩定配股配息的情況下,斷斷續續買入鴻海股票,但即便最高到過三百元都沒有選擇獲利出場、一路看著股票上去又下來的她,在轉盈為虧後選擇開始攤平,最後平均成本約兩百元。○八年十一月,股市歷經金融海嘯重擊後,鴻海股價回到五十元左右,她終於支撐不住決定認賠出場,卻賣在波段最低點。這次慘痛經驗,讓從未接觸過股市的陳飛龍第一次萌生了一探究竟的念頭,年方十八、毫無經驗的他,就這樣一頭栽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