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存錢、儲蓄率高,造成銀行存款利率低; 投資人若想要發財,不妨把定存的錢轉買股票。
上期本欄提到要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把定存轉成存股,先讓被動式收入倍增。
定期存款是最常見的方式,存進去之後,時間到了,利息自動存入帳戶。而且大多數存款戶,還會約定把利息再滾入本金續存,利上滾利,享受複利的威力。理論上,就是第一次要去銀行一趟(現在連這都省了,可以直接在家用網路銀行設定),然後就一年一年收息,坐看財富增長。
這乍看之下很不錯,省事還有複利效果,只要存得夠多,衣食無缺。但是利息低啊!以現在一年一%的利率,就算有複利神器幫忙,也要七十幾年才會翻倍。想靠這個準備退休金啥的,要先很有錢才行。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顯示,台灣的薪資所得約略在四萬五千元左右,換成年收入是五十四萬元。不計算稅的因素,要用利息來取代薪資收入,需要五四○○萬元的定存,才能在年息一%的情況下,得到相同的被動收入。
台灣利率低,是所有存款者共同造成的。因為我們的儲蓄率高,賺到的錢都盡量存起來,銀行收到的存款比需要借錢去投資、消費的高出許多,而且是日復一日地累積,這就是每次央行公布金融統計數字都會提到的爛頭寸議題。
對銀行來講,吸收存款要付利息,這是成本,他們會希望利率低來降低成本。理論上,如果存款利率太低,客戶的錢會跑到別的地方,導致銀行的資產不夠,這會迫使他們提高利率。但是過去二十幾年持續降息,銀行的存款卻不斷創新高,表示錢實在太多,因此銀行沒理由提高存款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