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現金袋理財 每個月錢不會花光光— 衝動消費 小心!戳破你的荷包袋

現金袋理財 每個月錢不會花光光— 衝動消費  小心!戳破你的荷包袋

2011-12-22 16:32

年底百貨周年慶剛結束,是否猶記得自己也是擠在人群中搶買特價商品,熱血之後,卻不知不覺荷包大失血。衝動消費就像是一根針,不斷戳破累積財富的口袋,讓你錢財怎樣也存不起來。

坐領高薪  愛敗家容易成習慣

 

57年次的羅莉莉(化名),從學校畢業至今,一直是月光族,總是花錢買好東西,即使賺再多的錢,每個月的薪水還是會花光光。刷卡消費習慣從踏入社會時的3,000、4,000元,晉升到現在每筆簽單都是上萬元。她說,這是追求好的生活品質……。

 

結婚之後,好強的她,堅持要與高薪的老公財務分開,家庭開支各付一半;同時她也沒有因為結婚而改變消費習慣,依舊會給自己買上萬元的包,給女兒買3,000、4,000元的名牌童裝。

 

「我用不斷刷卡,來肯定自己。」羅莉莉說,「有誰不知道要為自己的帳單負責?又有誰不知道要克制購物慾望?」但她只有在刷卡的當下,才覺得自己可以做主,因為「買東西,才能證明我的存在。」

 

當愛消費變成一種習慣時,羅莉莉漸漸地背上卡債,到後來,每兩、三個月就會多了20、30萬元卡債,就這樣,在兩年內,累積了120萬元的卡債。儘管她是頂著金融業協理的頭銜,領著比一般上班族還要高的薪水,但因為愛消費、買東西,讓她淪落為卡債一族。

 

落實理性消費  月領2萬也能存錢

 

消費,在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是一定會進行的行為,對於想累積財富的人來說,就不得不花點心思來看待「消費」這項行為。

 

今年27歲的陳詩瑜,出社會工作近6年,從事幼教工作的她,月薪始終停留在2萬3,000元,正因為薪水不多,每一分錢都顯更重要。對於「消費」,陳詩瑜每一筆都確實經過「理性思考」,每次出門購物前,都審慎地想一遍自己「為何要買?」

 

平常的她,不追趕周年慶熱潮,今天皮夾裡也只準備了2,000元,目標就只鎖定一件保暖的外套,「既然消費目的是為了『保暖』,就不去看那些『不夠保暖』的衣服。」而即使看上了一件相當滿意的款式,只要超出預算100元,她也會毫不猶豫地放回去。

 

每次逛街前,陳詩諭一定會先設定好「消費目的」,例如,平常騎車上、下班的她,買外套一定是以保暖、防風為優先考量,然後根據這些條件專心地找,再加上嚴格制定預算。如此一來,就可以盡量避免東看西看,最後又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不僅不愛亂消費,她更徹底落實「收入-儲蓄=支出」這個存錢公式,陳詩瑜的作法是:每個月只要薪水一發下來,她就會先撥1萬元到另一個儲蓄帳戶,剩下的1萬3,000元中,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3,000元上繳父母作為家用,剩下的7,000元,才是每個月的生活費。儘管月薪只有2萬元多,陳詩瑜的帳戶已經存有80萬元,30歲前存一桶金的目標也快要達陣。

 

控管支出  擠錢出來好投資

 

上述兩個案例,羅莉莉的理財模式是「收入-支出=儲蓄」,甚至支出大於收入,以至於卡債上身,而陳詩瑜則是遵守有錢人對金錢的管理方式「收入-儲蓄=支出」,讓她累積人生第一筆滾出更大財富的母基金。

 

不過,在人生財富增值的過程中,在「收入-儲蓄=支出」公式裡,減項減項可能還要增加一些:收入減儲蓄、再減去固定提撥的投資理財金額,剩下的,才是日常生活可用的消費預算。

 

陳詩瑜同樣也做到這一點,每月先扣掉每月定期定額的金額,作為投資理財的資金。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認為,投資理財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程度的重要角色,「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法,愈能早一步開始『用錢賺錢』,加快財富增加的速度。」即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每個月也要固定提撥部分資金,用於股市或基金投資,從實戰經驗中盡快找到能讓自己一生受用的投資心法。

 

5心法 克服衝動消費

 

心法1

給自己一天冷靜期

告訴自己,先回家冷靜24小時,明天同一時間如果還是忍不住想買,再買不遲。

 

心法2

別帶信用卡出門

明知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堅定,明知今天要去的百貨公司正在周年慶,如果還帶著信用卡,無異是讓理財惡魔輕鬆附身。

 

心法3

和有錢人比存款

如果你和有錢人比刷卡金額,可能覺得自己真是夠節省了,但為何不跟他們比存款呢?想一想,他們的刷卡金額,可只是存款的萬分之一,你呢?

 

心法4

到便宜的地方血拼

真的手癢難耐,想要肆無忌憚地血拼一番,那麼,就到夜市、十元店之類的地方吧!就算大包小袋,對荷包的傷害多半也還能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心法5

如果把這筆錢用在……

經濟學的重點之一是「機會成本」,同樣一筆錢,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付款前,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想想「機會成本」,讓注意力稍稍離開眼前的小惡魔。

 

現金袋理財,掌握可用餘額

 

每到月底,總有人會心裡嘀咕著「錢到底花到那裡?」不過,這對長久以來擔任家裡財政部長的「渡邊太太」(泛指日本的歐巴桑們)卻不是一件難事,根據調查,日本20歲以上的女性,6成都有記帳的習慣,當中還善用現金袋理財,管控金錢的流向。

 

現金袋理財的概念,就像是在山上迷路的人擔心糧食不夠,會有計畫地把手上的糧食分成許多天,每天只吃當天的那一份,否則一天就全部吃光,接下來就無以為繼,可能餓死山中,使用現金袋理財也是同樣的概念,這種方式是將實際收入先扣除固定支出,再把這些可動用的現金分裝在幾個袋子裡。

 

所謂的實際收入,是指薪水先扣掉所得稅、勞健保等金額,固定支出則是水電瓦斯、電話、網路、房租等固定要繳的費用。當作現金袋的袋子,可以是一般的信封袋,也可以是透明的夾鍊袋,或者伸縮式的文件袋,完全看自己的需求和方便。

 

每個月發薪水後,到銀行把一個月的支出一次提領出來。使用現金袋理財,一般來說,以一星期為一單位比較恰當,也就是分成5袋。天數不足7天的那一袋,可以用來買米、調味料等支出額較高的東西。

 

另外,裝入的錢最好不要算得太精準,以免過得太拮据,這一周沒用完的錢留到下周用,即使金額不大,心情也會比較輕鬆。

 

現金袋可以依項目分裝,例如分餐費、教育、日用品等項目,發薪水後先將這一個月可動用的金額裝在各個袋子裡,花掉的錢要記下來,或把發票留下來。如果還不到月中,就已經花光一個月的預算,就要提醒自己下半個月要小心了。

 

 

 

劇情踩中社會痛點 沒一線大咖也人氣爆棚

 

真實世界的陸勇是血癌患者,從○四年開始服用印度仿製藥,到一四年七月被湖南沅江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團購非法藥品的犯罪行為長達十年,陸勇在一五年元月獲得撤銷起訴,短短不過兩年就上了大銀幕,火速搶拍上映。

 

今年暑假,中國的電影票房豬羊變色,《我不是藥神》成本不到人民幣一億元,七月五日上映,短短兩周就創下人民幣二十七億元(約新台幣一三五億元)的票房,而且還以每天人民幣四千萬元的金額創新高,估計將輕易超越人民幣三十億元,成為今年最高、史上第五的熱賣電影。

 

相反的,另一部動員無數資源、耗資人民幣七億五千萬元,號稱中國版阿凡達的《阿修羅》,雖然有梁家輝、劉嘉玲等超級卡司,以及當今地表上最昂貴的動畫技巧,卻只上映三天就被拉下院線。

 

其他原本被看好的暑假「大片」,幾乎都掛了。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被外界高度期待為《讓子彈飛》之後的另一部傳世巨作,行銷更是鋪天蓋地,結果大約就是人民幣六億元的票房收場,還不到市場專家預期的三分之一。

 

另外一部《動物世界》,是日本漫畫改編的科幻推理劇,劇情有天才宅男、賭博、局中局、計中計,還請來超級巨星麥可・道格拉斯、影后周冬雨加持,上映兩周,導演韓延就丟了白毛巾,向電影投資方承認失敗,認錯檢討。

 

《我不是藥神》裡面充滿了小市民煽情的情節,例如罹患白血病的老太太,對著警察哭求:「求求警察同志,別抓這個藥販子,他是唯一真的在幫我們忙的」,「我們不想別的,我們就想活命,就想活著。」電影院內的觀眾,跟著銀幕上的老太太,哭成一團。

 

如果說電影院真實反映了庶民大眾的人心,那麼民心的確出現了一八○度的大轉向。去年暑假《戰狼2》是超級愛國英雄片,「中國藍波」加上「中國隊長」在特種部隊高手冷鋒身上合體。

 

冷鋒獨自深入非洲,捲入瘟疫蔓延中的第三世界國家軍事政變,劇情充滿「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民族情緒。

 

在中央政策全力鼓吹與民族情緒高漲的氣氛下,《戰狼2》創下近人民幣五十七億元、相當於新台幣二六六億元的票房,勇奪大陸電影票房史上的冠軍。

 

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故事原型主角陸勇開設的針織品公司,電影上映後被擠爆。(圖/視覺中國)

 

白色巨塔嗜錢如命 「窮」成了無藥可醫的病

 

但今年的大賣片《我不是藥神》裡面則沒有英雄,每個角色都是小人物,都在無奈中掙扎求活。主角程勇是一個油滑勢利,賣印度神油的小商人,一開始只為了自己多賺點錢,隨著電影情節的發展,逐漸展現自我救贖的反省,最終擴大對血癌病友的人性關懷,電影也不避諱中國現在醫院嗜錢如命的惡質文化,許多台詞說出老百姓心中的吶喊,「命就是錢」、「只有一種病無法醫:窮病」。

 

高速發展中的中國醫療體系,存在大量貪腐、資本掠奪、有錢才有醫生的灰色運作;病人必須先繳錢,才能獲得醫療,窮人只要患上大病,就可能傾家蕩產。中國的醫保無法做到台灣全民健保的水平,目前規定「各省市統籌」, 發達與不發達省分之間的差異很大,還有,醫保存在「保小病不保大病」的問題,保障量大、費用低的正常疾病,但是像血癌這樣機率低、藥費昂貴的尖端治療,不論哪一省的醫保都跟不上。

 

○六年,曾任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的鄭筱萸,遭舉報在審批藥品過程,浮濫批准偽劣假藥,用兒子與妻子名義收賄,引發當時總理溫家寶震怒,在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徹查鄭筱萸的嚴重違法違紀問題,最後判處死刑。

 

鄭筱萸曾是中國藥界的頭號人物,從九四年到○五年主導大陸藥品審批生殺大權,出事之前還是中國藥學會理事長。藥廠、審批官員、醫院、醫生串聯起來的利益結構,牢不可破。

 

中國的醫生收入來源還沒有正常化,薪水極低,主要的收入來自病人的紅包、藥廠的回扣、手術費用的私人給付等,雖然各省市狀況分歧,大多數仍停留在台灣四十年前的狀況。

 

電影裡的主角藥格列衛,一直都在台灣的健保給付藥品清單裡,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以及急性轉化期(blast crisis)或加速期的患者,慢性患者每天四粒藥丸、二周一個療程,健保幫血癌病人付新台幣三·四萬元,情節裡沒錢就得等死的悲劇,台灣基本上不會發生。

 

不過,《我不是藥神》雖然從社會底層人民的角度,拍出了人性的關懷,卻仍然選擇了「仿冒」這條便宜的捷徑。

 

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仿冒藥生產國,「仿冒」解決了印度、中國、以及第三世界國家被政府遺忘的人民的需求,卻是全球藥界保護智慧財產權最大的漏洞。印度在七○年代訂定《專利許可法》,公開准許藥品仿製,九五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對於藥品等智慧財產權也沒有提供具體的保護,估計印度現在仿冒藥品,還不是法律定義下的學名藥,產值占整個印度製藥業的七成。

 

「仿冒」在這部票房冠軍片裡成了萬靈丹。其實,《我不是藥神》本身就到處存在仿冒抄襲的影子,除了演員高超的演技無法仿冒之外,整部電影到處都是模仿韓國電影的痕跡,電影鋪陳的情節與韓片《辯護人》警察部門迫害學生的情節若合符節。

 

電影製片人徐崢在一○年主演公路喜劇電影《人在囧途》爆紅,兩年後自立山頭拍《人再囧途之泰囧》暴紅,大賺人民幣十三億元的票房,卻被《人在囧途》原創一狀告進法院,且在一四年被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抄襲敗訴。

 

我不是藥神

▲點圖放大

 

從韓、美抄到日本 凸顯中國「仿冒」特色

 

不過,徐崢顯然不在意抄襲的爭議,北京法院判他賠償人民幣五百萬元,只是《泰囧》十三億元票房的九年一毛。今年的《我不是藥神》,不避諱韓國電影的影子,劇情與美國《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雷同,最後還爆出宣傳海報直接抄襲日本漫畫《航海王》以及《我的英雄學院》,從韓國、美國、一路抄到日本,完全沒在避諱。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說,電影是反映社會人心的鏡子,宣揚仿冒藥品救人命的電影,晉身票房冠軍,反映的正是「仿冒,還是硬道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價值觀。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延伸閱讀
保證6%以上的投報率?進場前你該看清楚這六點
保證6%以上的投報率?進場前你該看清楚這六點

2018-03-12

在台灣 有多少資產才算「好野人」?
在台灣 有多少資產才算「好野人」?

2018-03-12

有砍價的工夫,還不如多賺點錢
有砍價的工夫,還不如多賺點錢

2018-03-12

日本股神是川銀藏投資「只吃8分飽」賺進200億 連巴菲特也佩服
日本股神是川銀藏投資「只吃8分飽」賺進200億 連巴菲特也佩服

2018-03-08

月薪55K租金25K太奢華?單身族用這幾招戒掉你的做工命
月薪55K租金25K太奢華?單身族用這幾招戒掉你的做工命

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