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工作的黃小姐,對於存錢、理財有一套自己的想法,面對新商品也抱持著多看、多學習態度,當某些具有話題性的新基金上市,她總是以「神農氏嘗百草」精神,進行小額試驗,二十年下來,買過的基金超過五十檔。
「像大家都說年配息九%的債券基金很好,我就會自己去感受一下,到底好在哪。只有親自去試過、體驗過波動度,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她常說,投資會成功的人,不是看得比較準、或膽子夠大,而是有毅力及紀律。為了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十七年前,她便在歲末年初之際,幫自己買了一個儲蓄型保險,「這樣每年到了年底,就知道要準備一筆錢繳保費,年終獎金拿到手後,也不會隨意花掉。」
透過外在約束,黃小姐不但定期定額投資基金逾二十年、從不間斷,每年年終所繳的儲蓄型保險,更因為還享有四%以上利率,累積出一筆財富。現在身價早已超過三千萬元的她,讓同事既羨慕又佩服。
不少上班族對年終獎金抱持著「拿到就賺到」態度,以為是公司多給的錢,便可順理成章、當作犒賞自己的大紅包,奢侈花用,將年終一次歸零;有些人則為了養房養家,還沒享受到獎金帶來的愉悅,便一鼓作氣,把所有錢拿去還房貸,生活過得也很苦悶。
過猶不及,都無法將年終獎金效益發揮到最好。中國人壽副總經理蘇錦隆便建議,年終獎金分配要兼顧「理性與感性」,但理性成分要多一些。
例如,撥出獎金的一半以上,用來加強退休保障,或進行理財配置,剩下部分再用於孝親、家庭支出及娛樂自己;這樣花錢就不會有罪惡感,也對得起老後的自己。
還有一種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紅包袋理財」。第一金全球FinTech金融科技基金經理人唐祖蔭建議,可將年終獎金一次提領出來,並分裝在五個紅包袋。
紅包紙袋上可註明用途,包括「加菜」、「娛樂」、「儲蓄」、「出遊」及「紅包」項目,依照預算需求,將獎金分別包進五個紅包袋中,「這樣做的好處,在避免自己毫無節制、一次花光年終獎金,若能固定從中累積一筆金額,投入理財商品,長期下來就能積小成多,小錢立大功。」
華南銀行副總經理李宗賢則指出,剛出社會大約二十三至三十歲左右的白領小資族,雖然年終獎金可投資金額較少,但投資時間較長,加上可承受風險較高,定期定額購買基金,或投資型保險皆是不錯的選擇。
若是三十歲至四十五歲左右的青壯年、中年族群,因大部分已走入家庭、養兒育女,投資風險承受度相對較低,故資產累積重點在追求穩定;此時,可選擇平衡型基金,或提高債券配息型基金比例。而四十五歲之後,就要開始為退休預做準備,理財重點在守成,最好以波動低、穩定性高的收益型基金為主。
利用分配概念,每年拿到年終獎金時,就依比例進行「撥款」,既能善待現在的自己,也能照顧到老後的生活;年復一年,長期累積,這筆「多出來」的資金也可能成為一個聚寶盆,未來年終獎金不但不用再看老闆臉色,退休後還可能靠聚寶盆繼續領,將小錢的威力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