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高股息股票就萬無一失嗎?當心「領了股息,賠了本金」。專家提出投資人容易犯的錯誤,在新的一年開始,建議重新審視自己的股市布局,千萬別因高配息就隨便買,也不宜只看一年獲利表現就搶進。
每當新的一年開始,台股總是熱鬧滾滾,除了紅包行情值得期待,從農曆年後一直到三、四月,各家上市櫃公司會陸續召開董事會,決定要配發的股利。每年這個時候,總有不少公司因為前一年獲利豐厚,配發的股息殖利率也高出定存利率好幾倍。在宣布股利後,吸引買盤進場,出現一波「股利行情」。
在外資眼中,台灣股市可說是賺股息的天堂。根據外資的統計資料,近幾年來,台股平均現金股息殖利率約三.五至四.二%,不但遠高於亞洲區平均的二.七至三%,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
而且,台灣企業的現金股利配發率(配息率),平均高達六○%以上,等於公司賺十元至少會配六元現金給股東,這簡直就像財神爺發紅包,不領實在太可惜。
不過,是不是所有的高股息股票都值得投資?買高股息股票是否萬無一失?有哪些陷阱與風險必須要留意和避開?這裡提出幾個投資人容易犯的錯誤,提醒投資人要特別當心「領了股息,賠了本金」,那就太划不來了。
陷阱一:忽略基本面
在上市櫃公司召開董事會、決定股利的期間,媒體往往會大幅報導配息很高的公司,吸引投資人買進。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的宏達電,「配息四十元!」買一張宏達電,領四萬元現金股息,是全體上市櫃公司最高。股息殖利率超過八%,加上公司又釋出營運利多,看起來一切都完美無缺。
不過,從宏達電後來公布的營收獲利數字,以及股價的走勢來看,好像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先從基本面來看,在公布配息之前,宏達電的第一季季報,已經讓許多投資人大失所望,單季EPS僅五.三五元。儘管公司釋出第二季營收將破千億元、單季EPS上看十三至十四元等利多,但如果你稍微有耐心,等待公司公布四、五月營收後,就會發現實際的數字離公司原先設定的目標很遠。單季EPS當然也無法達成目標,代表公司的營運正在走下坡,這種情況下,當然不宜參加除息。
即使在七月初除息、配了四十元現金,但除息前的價位四○○元,到目前為止都無法站回。也就是說,二○一二年參與除息的投資人,至今還沒填息。這樣的高股息有何意義?
台股的除息,其實是一種「分割」的概念。除息時,股價會同額減少,等於是先還一些你原先買進的本金。若要參與除息,配息金額高不高不是最重要的,唯有順利填息,才是真正保了本又賺到利。
而一檔股票除息後能否填息,主要是看這家公司的營運能否持續成長,至少也得維持原來的獲利水準,這樣才比較容易填息。
因此留意公司經營狀況,檢視營收、毛利等財報訊息,還有過去除息、填息紀錄,才是幫助你判斷是否參與除息的關鍵。
許多投資專家也建議,選擇高殖利率題材股,其實應避開波動幅度大,績效大起大落的產業與公司,最好選擇像電信業、保全業、超商業等,這種受景氣影響較小、產業波動幅度小、績效平穩的產業,再從中挑出龍頭股如中華電、中興保全、統一超等,會是較安全的選擇。
陷阱二:不管價位隨便買
買進高股息股票,別以為不用管價位,買就對了,如果買在高檔區,就得歷經股價下修,本金大幅虧損,配再多股息也補不回本金的命運。
以營建股股王華固為例,自○七年起,公司每年配發的現金股利都在四元以上,由於近幾年獲利相當穩定,也是不少投資人喜愛的高股息股票之一。不過,若是在○八年買在百元以上的高價區,在當年下半年遇上金融海嘯,十月時跌到二十五元低點,本金損失超過七○%,就算配息再高也沒用。
除了運用技術面找適當的買點外,殖利率也是重要的參考依據。股價與殖利率是呈反比的,股價漲越高、殖利率就越低。如果我們想追求超越銀行定存幾倍的殖利率,就可以在殖利率超過四%時買進,若低於二.五%就可考慮先賣一趟,未必要參加除息。
陷阱三:只看一年獲利表現
有些公司由於前一年獲利大成長,或者因業外賺到不少錢,今年就「大放送」,大配現金股息,吸引不少投資人搶進,但往往都不容易填息。
在評估是否投資高股息股票時,要把觀察時間拉長,最好是連續五年公司都有獲利,都配得出現金,且殖利率都在五%以上的公司,才是首選。而過去的五年(○八至一二年),剛好經歷了景氣從蕭條到繁榮的大循環,因此更可以看出這家公司能否抵禦景氣寒冬,而在景氣繁榮時能否維持成長。
前面提到的某些寡占性的產業,如電信業、保全業、超商物流業,甚至環保業,由於產業門檻較高,只有少數公司可以經營,競爭程度相對其他產業比較不激烈;而且這些產業都屬於民生必需,較不受景氣影響,獲利能維持穩定。從這些產業中應該可以找出適合長期投資的標的。
想要「存股致富」嗎?績優、高殖利率的公司會是你最好的選擇。若能避開以上三個陷阱,你也有機會享有源源不絕的「被動收入」,幫自己在薪水以外開拓財源。
(本文轉載自今周特刊《呆薪族存股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