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說,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過度自信」。而所謂的過度自信,如果用科學一點的方法解釋,就是「人們總會因為過去的成功,而放大自己下一次操作的風險承受度。」白話地說,就是「投資賺錢之後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莫名其妙地膽大起來。」
年輕的Peter就曾經犯過這種錯誤。他明明是財金碩士畢業,也曾經深刻學習過各種行為財務的學問,更熟讀塞勒關於人性偏誤的著作,但在初入投資市場時,卻仍免不了被一、兩次的成功經驗沖昏了頭。
直到有效修正「大頭病」之後,他的投資績效才扭轉乾坤;如今,年僅三十四歲的他,光是基金部位就累積了超過五百萬元資產。
早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剛剛取得碩士學位的Peter就摩拳擦掌,開始進行台股指數選擇權交易,「那時我每天買台股的買權,想說指數跌這麼多,只要反彈一下就能賺到,沒想到台股一直沒起色。雖然每筆交易成本只有兩、三千元,但是積少成多,居然也能輸掉四、五萬元。」不過,當時他並沒有學到教訓,而是把自己的損失歸咎於大環境,天真地認為「只是自己生不逢時」。
被市場「翻臉」後,你該⋯⋯ 重新審視風險,沉潛練基本功
二○一二年間,全球股市不但走出了金融海嘯陰影,也經歷了歐債危機的洗禮,Peter對於金融操作的熱情再度點燃,這一次,他認定全球市場不會再有意外的系統性風險攪局,是讓自己大展身手的良機。當時,他熱衷於外匯期貨操作,幣別包括歐元、英鎊等,在短短兩個月內,讓手上的兩萬美元翻倍為四萬美元。
「見獵心喜」,這是Peter對自己當時心態的形容。「兩個月翻一倍」這六個字像是一句漂亮的封面標題,不斷浮現在Peter腦中,讓他對自己的操盤功力極度自信,就像已經躋身投資大師的殿堂一般,也讓他更加堅信自己對後市的判斷看法,「明明價位已經在短期內漲了一倍,我卻沒有考慮風險,反而擴大加碼。」
他回頭檢討,「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價位變高後,下跌的機率一定比上漲更高。」但當時「腦充血」的程度,讓他連這個小孩都懂的道理也沒想過,果然市場瞬間翻臉,「翻臉的速度超快,只是一個禮拜,我還沒有反應過來,手中的部位就只剩下一萬美元,大賠五成。」
重傷之後,Peter一度選擇退出市場,只用最無趣、被認為最不需要專業能力的「定期定額買基金」方式強迫儲蓄。然而,投資大頭病的療程,竟也意外就此展開。原來,定期定額一年左右之後,雖然累積金額不多,但他發現報酬率表現遠超過原先預期,Peter開始思索其中原因,「道理還是很簡單,定期定額就是低檔多買、高檔少買啊!」
即使基金長線看好,值得徐徐加碼,但只要淨值比之前更高,就不該與淨值仍在低檔時建立等量齊觀的部位。「低檔多買、高檔少買」,這八個字完全就是「過度自信」的相反詞。想到這裡,Peter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之前從教科書上學到的種種投資偏誤,一下子全部灌回腦海。
從過去的自命不凡,到低頭向最基本的理財方式學習硬道理,Peter開始用相對穩健的步伐重返市場。他的作法是,尋找價值被低估的標的,尤其當標的下修三成時,反而是他考慮定期定額搭配單筆進場的好時機。此外,他也要求自己,在完成一趟操作獲利後,必須先把目光移往其他價值仍被低估的標的。
達到設定停利門檻,你該⋯⋯ 見好就收,尋找下一顆潛力新星
舉例來說,他在二○一四年看好陸股,在上證指數兩千點左右時買進陸股基金,「二○一五年四月指數攻到四五○○點,達到自己設定的停利點後,我就決定全數停利。」雖然當時陸股是市場熱門話題,但他卻抱著「砍掉重練」的心態,重新尋找價位仍在低檔、尚未被市場注意的投資方向,並在去年油價每桶四十美元以下時買進能源基金,至今也有二成以上獲利。
Peter強調,類似這樣的砍掉重練作法,並不代表看壞陸股後市,而是藉此訓練自己暫時遠離最近嘗到的甜頭,畢竟,每一次的進場操作,都該被看成是另一次的「獨立事件」,只有習慣砍掉重練,才能確保每次操作都能以最謹慎的態度認真因應。
Peter
出生:1983年
現職:先機環球投資富盛產品經理
經歷:花旗銀行、鉅亨網基金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