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166萬戶陷入入不敷出「負儲蓄」的窘境, 如果只會怨天、怨地、怨政府,永遠擺脫不了「窮神」糾纏。 我們深入訪談幾位從「小資族」邁向「小富族」, 靠自己力量翻轉命運的人士, 你會發現,財富並不是「注定」或「命定」, 而是取決於你有沒有搞懂幾個「眉角」!
主計總處最新調查,台灣所得最低的20%家庭,每年可支配所得(年收入扣掉稅金與利息支出)僅31.7萬元,處於每年入不敷出達19285元缺口的「負儲蓄」窘境。
至於所得第二低的等級(五等分的第二低等級),每年每戶可支配所得為58.76萬元。這個族群雖不至於淪落入負儲蓄,但也僅能勉強達到收支平衡,沒有辦法存錢。
如果你是處於這40%族群,難道就要放棄成為「有錢人」、過愜意的日子,甚至是環遊世界的夢想嗎?不要,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因為有一個人,她的年收入就是屬於這40%族群,她不僅出國遊歷了十幾個國家,還買了一戶價值1200萬元位於新北市捷運站附近的房子,甚至手上還有逾二百萬元「閒錢」投資基金,持續地把錢「養大」。
她畢業於某大學中文系、今年35歲、出社會工作12年以來,月薪從2萬7千元爬升至如今的5萬元。即使如此,她的年收入扣掉稅金與利息(主要是房貸利息),仍是屬於台灣第二窮的社會收入層級。
她沒有名校光環加持、不是從職場炙手可熱的科系畢業、從事的不是高薪工作,更沒有富爸爸或富媽媽幫助。她做得到的事,大部分人應該也都做得到。
低調的她,在我們極力說服下,首度接受媒體的採訪。她既不想出名、更不認為自己是有錢人,於是要求我們以匿名的方式報導。她的故事讓我們從一個平凡人身上,看到一種可能:人未必要多省、多苦、多拚才能富有,只要多一點心思、多一點想法、多一點計算,人生財富格局將有大不同的可能。
眉角一:把存錢變快樂的事 將剩餘的錢存下來,像包紅包給自己
小資族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就是存錢,存錢這件事沒什麼學問,就連不識字的阿嬤都會。但劉貴珍(匿名)厲害的地方在於:如何把存錢這件事,變成「有感」而且是一件快樂的事!
劉貴珍規定自己一個月的餐費與個人零花錢為7千元(水電、瓦斯、電信費與一次較大筆的買衣、出國旅遊等不算在內)。看到這個數字,有不少人會在心裡嘀咕:「哪有很省,我一個月才花5千元!」別急,重點不在於她一個月花7千元,而是她如何從這7千元省下一些小錢,把這個過程變成一件快樂又很有成就感的事!
7千元除以4星期,就是1750元。劉貴珍說她每個星期一會放1700至1800元(全部都換成百元鈔,如果沒花完,可以一百一百存下來)在她的長皮夾中,然後提款卡就不帶出門了。「一周過後,每到周日晚上,清點一下皮夾,如果還剩3百元,就是多出來的,我會把這多出來的錢放在一個信封袋中。每月月底一到,信封袋往往有1千至3千元不等的現鈔!」「我常常有一種感覺,信封袋裡的錢,好像是自己包給自己的紅包!每周結餘2百至3百元,你沒什麼感覺,但每月結餘2千至3千元,每年多出2萬至3萬元,就很有感了!」
長皮夾存錢法存的是小錢、是樂趣,但能讓劉貴珍買房的最大功臣是「儲蓄成就帳戶法」,就是每個月薪水一領到後,先把要存的錢轉到另一個儲蓄帳戶去,把這個帳戶當作是上了三道鎖的保險箱,徐非真的有必要,絕不動它。
劉貴珍說剛畢業時,月薪只有2萬7千元,她的「儲蓄成就帳戶」就像是跟了月繳1萬元的會,而且還1次跟2個,等同於每月存下2/3的薪水。才僅兩年多時間就存到50幾萬元;接著又把這筆50幾萬元投資基金,加上陸續地扣款,讓她27歲,也就是出社會第6年,就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